忆渊明二首(其一)

晨策东篱路,煌煌寒菊英。

我岂无他人,底事忆渊明。

忘言会诸理,扫尽世俗情。

悠然见南山,此意谁与评。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清晨走在东边的篱笆小路上,明亮的寒菊花瓣闪闪发光。
我并非没有其他朋友,为何偏偏怀念陶渊明呢?
在无需言语的交流中领悟万物的道理,扫除世俗的情感。
悠然间望见了南山,这份心境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晨:早晨。
策:行走。
东篱:东边的篱笆。
煌煌:明亮的样子。
寒菊:秋日的菊花。
岂:难道。
无:没有。
他人:其他人。
底事:为何,何故。
忆:怀念。
渊明:陶渊明,古代隐士。
忘言:无需言语。
会:领悟。
诸理:万物的道理。
扫尽:消除。
世俗情:世俗的情感。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代自然或隐居之地。
此意:这种心境。
谁与评:谁能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冯时行所作,名为《忆渊明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唐代文学家韩愈(字渊明)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格的个性。

“晨策东篱路,煌煌寒菊英。” 这两句描绘了清晨踏着薄霜,走在篱笆旁的小道上,寒风中孤零零的菊花依旧开放,这是诗人内心凛然、高洁情操的写照。

“我岂无他人,底事忆渊明。” 诗人自问,为何会特意记得渊明(韩愈)呢?这是因为渊明不仅文学造诣极高,而且品行端正,是诗人心中的榜样和精神寄托。

“忘言会诸理,扫尽世俗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超越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琐碎的言谈,达到一种豁然开朗、洞悉万物的境界。

“悠然见南山,此意谁与评。” 最后,诗人悠然地仰望着南山,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是需要有深刻理解和同样追求的人才能共鸣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韩愈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格和纯粹文学追求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瓦炉

六籍圣贤心,归来还下帷。

老瓦烧柏子,冉冉度游丝。

侏儒饱欲死,灵均自长饥。

尘言污人耳,夜来洗涟漪。

更欲清鼻观,引手时一披。

知我其惟天,不须对愚溪。

形式: 古风

见雪

前日挥轻扇,今日御重衣。

重衣御则已,仍惊朝雪飞。

数峰起天末,练练生光辉。

有如老大臣,正色立玉墀。

风自山椒来,凛凛折我髭。

马上久驻目,感此良惨悽。

一昏复一晓,冉冉岁月移。

忆昨大观初,我始垂髫儿。

倏忽一弹指,面目生权奇。

今朝天上雪,宛作山中姿。

岂免三十年,侵我两鬓垂。

况此甲马动,忧端宿肝脾。

何当拨百忧,采采山中芝。

一洗稻粱气,摄身凌霏微。

春花与冬雪,俯视造化为。

去去宜努力,所幸今未衰。

形式: 古风

东方有一士

东方有一士,不见心忡忡。

尺璧未足多,夙好良所同。

永怀不能寐,揽衣出房栊。

遥夜未渠央,取琴和秋虫。

岂无时世交,掣肘不相容。

形式: 古风

出郊以江路野梅香为韵得路字

居然麋鹿性,疏散疾已痼。

杖策城东门,旷景引閒步。

日正摇江影,春已暖沙路。

疏梅忽相值,与我如有素。

清芬煦严律,玉骨洗寒露。

颇复动诗兴,况乃有酒户。

与君嗅花饮,饮罢为花赋。

揽此冰雪姿,裁作山间句。

更得双南金,何逊似风度。

夷融兴未惬,短景不少驻。

呼僮扶步归,要折花无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