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汤愚峰画菊,仁庵弟属题

东篱采罢。是南山一抹,晴翠遥冶。

省识秋容,花亦无多,月地灯窗从写。

霜前已识西风惯,问霜后峭寒谁怕。

向酒边一笑先相看,莲社逃禅归也。

准拟年时重九,龙山旧会处,满插盈把。

薏苦苗甘,梦短心长,的的日精不化。

秋花不比春花落,早霓额通明帘下。

算晚香未要矜持,待返中黄仙驾。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是沈曾植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所作,题于汤愚峰所绘菊花图,为弟弟仁庵所嘱。诗人以"东篱采菊"的典故开篇,描绘了南山之景,晴翠如画,秋意盎然。他赞赏菊花虽不多,但在明亮的月光下,如同灯下独照,显得格外清新。接着,诗人感叹秋风已带来寒意,但菊花并未畏惧,反而在酒边展现出坚韧的笑容。

诗人期待重阳节再次相聚,回忆起过去的龙山盛会,想象着满手插满菊花的情景。他对薏苡和菊花的品质有所感慨,薏苡虽苦而梦短,菊花甘美而心长,寓意着坚韧与恒久。他认为秋天的菊花不同于春天,即使凋零也明亮如霓虹,不需过分矜持,仿佛等待着回归自然的时刻。

整首诗通过描绘菊花的风姿和寓意,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以及对时光流转、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收录诗词(143)

沈曾植(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木兰花慢.寄仁先湖上

问南湖湖畔,渔隐话,几人传。

有拾得诗成,僧伽伴在,一味诗禅。

炉烟夜深香烬,恰十分秋月定光圆。

影事琼楼玉宇,归心下噀斜川。词笺写了又重看。

渺渺义熙年。道菊是渊明,渊明是菊,形影神全。

觥船。夕阳一棹,唤林翁相约酌寒泉。

郁郁门前五柳,不曾摇落江干。

形式:

喜迁莺.和止存

南湖日暮。尽消遍游尘,总宜船橹。

瘴雨飘襟,蛮花侧帽,今日江湖倦旅。

为问渔庄蟹舍,何似马人龙户。听夜雨。

暗潮生,还有婆留射否。

是处深巷畔,碎远春声,点点都昙鼓。

鹤去亭孤,龙移潭冷,望到江莲白羽。

几日竹林游迹,拍遍梅边乐句。

莫苦忆武昌鱼,试脍宋家霜缕。

形式:

水调歌头.蒋孟蘋得宋刊周密草窗韵语,以密韵榜其楼,索赋词纪之

呼起弁阳叟,还作雅谈无。

野语齐东未问,韵语落西湖。

不向二宗参话,不共四灵通社,佳句锦囊余。

无学亦无病,诗说味同如。我知君,君靳我,卷还渠。

清苕浊霅,无恙仙馆占名区。

也有玉田春水,也有碧山新月,个是竹山庐。

谁是紫霞叟,还倩上彊朱。

形式:

摸鱼儿(其一)晚春词

经几番、雨丝风片,东皇无意留恋。

惜春洒尽情鹃泪,谁道黄莺能劝。劳缱绻。

毕竟是、枝头浓艳难重现。春情太短。

只赚得零星,湿红坠粉,镇日写幽怨。春梦乱。

梦绕画阑千遍。只愁春去无伴。

迟回将酒花前饯,那不使人悽断。东风懒。

和不散,游丝反被游丝罥。仙轺且缓。

待绝代才人,钩心斗角,撰出春归卷。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