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四首(其三)

一从律管灰飞后,月痕又圆过五。

可怪湘累,魂依故国,遗俗尚沿三楚。休夸绣虎。

算绝代骚人,情丝一缕。

幽怨难胜,漫言今日是重午。

流光真觉弹指,苦萦怀琐事,莫伤千古。

碧玉堂东,宝钗楼下,多少惊心词句。前欢几度。

记黍冷蒲香,眼波横处。薄醉凭栏,戏抛珠络鼓。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鉴赏

这首《台城路四首(其三)》由清代诗人史承谦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氛围与情感。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传统习俗的感慨。

“一从律管灰飞后,月痕又圆过五。”开篇即以律管灰飞作为时间的标志,暗示着季节更替,月圆之夜再次到来,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岁月流转的意境。

“可怪湘累,魂依故国,遗俗尚沿三楚。”湘累,指屈原,这里借指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传说。诗人感叹屈原的灵魂依然眷恋故土,端午节的习俗在三楚之地延续至今,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休夸绣虎。算绝代骚人,情丝一缕。”绣虎,比喻才华出众的文人。诗人在此提到绝代骚人,暗指屈原,表达对屈原才华的赞美,同时也点明了端午节与文学艺术的深厚联系。

“幽怨难胜,漫言今日是重午。”诗人直抒胸臆,道出了内心的幽怨之情,即使是在端午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日子,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绪。

“流光真觉弹指,苦萦怀琐事,莫伤千古。”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诗人感叹时间的无情,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要为琐碎之事而忧伤,以免徒增千古之憾。

“碧玉堂东,宝钗楼下,多少惊心词句。”碧玉堂、宝钗楼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居住或聚会的地方,此处用以象征文学创作的环境。诗人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留下多少令人动容的诗句。

“前欢几度。记黍冷蒲香,眼波横处。”回忆起往昔的欢乐时光,诗人通过“黍冷蒲香”这一细节,描绘出端午节特有的景象,同时“眼波横处”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情感的流动。

“薄醉凭栏,戏抛珠络鼓。”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微醺之人倚靠栏杆,轻抛珠络鼓的画面,既展现了节日的欢愉气氛,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节日的风俗习惯,更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收录诗词(223)

史承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昭君怨

花落空坛谁扫,何处暗香飞到。

桦烛渐消红,听凉蛩。

禁得无眠生受,吹醒夜窗残酒。

盼到梦儿边,小游仙。

形式: 词牌: 昭君怨

采桑子二首(其二)

平生踪迹曾经处,越水吴山。

橘港枫湾,风满乌巾雪满山。

而今却恋菟裘好,竹经亲删。

酒冷诗悭,一卷黄庭日掩关。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月华清

别浦云凉,平沙日淡,短亭薄寒初作。

筝柱慵调,空忆态奴弦索。

玉宇回、千里飞来,风笛唤、一声吹落。谁觉?

料不胜清怨,等闲漂泊。可念芳音辽阔。

又社燕初归,素书难托。结阵横空,细与玉人商略。

送远目,枫树关河,拥愁眠,碧湘楼阁。听却。

奈酒醒欹枕,情怀正恶。

形式: 词牌: 月华清

天仙子二首(其一)

瑟瑟衾铺寒尚浅,今宵料是重门掩。

枕边谁分玉纤携,金雀扇,遮娇面,细雨梦回人未远。

形式: 词牌: 天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