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癸巳在京口因郡中元夕张灯偶阅国史靖康丙午正月十五日辛巳祐陵南巡驻跸是郡二月二十三日己未始还京师凡居郡三十有八兹闻箫鼓感旧兴叹不胜潸然因涉笔以记大略而僧有冲希者乃携以示正伦彼谓予讽己遂架大怨迄兴妄狱圣明察知其冤予复将指前漫尽白因悼正伦之殁闵其左计亮其初心附昔所作诗于后

驾轺老子久婆娑,坐听笙歌拥绮罗。

十里西凉忆如意,百年南国比流梭。

吞声有恨哀蒲柳,纪节无人废蓼莪。

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灯频问夜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老者驾车长久地徘徊,坐着聆听笙歌环绕着华丽的衣裳。
回忆起西凉那十里之地,如意的日子如同南国的流水般匆匆流逝。
心中压抑的悲伤像蒲柳般无声,无人理会这岁月的流转和家庭的哀愁。
孤独的心在红梅与皎洁月光下更加寂寞,常常挑灯询问深夜何时才会过去。

注释

老子:指年老的人。
婆娑:形容行动迟缓或徘徊不前。
笙歌:笙和歌声,泛指音乐和宴会的欢乐气氛。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代指华美的服饰。
西凉:古代地区名,这里可能象征过去的美好时光。
如意:象征如意的生活或愿望。
南国:南方,这里可能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流梭:比喻时间如梭,快速流逝。
吞声:忍住不发出声音。
蒲柳:古人常以蒲柳自比,形容体弱多病。
纪节:记录或标记时间。
蓼莪:《诗经》中的篇名,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孝道。
丹心:忠贞的心。
梅月:梅花盛开的季节和明亮的月夜。
挑灯:点燃灯火。
夜如何:夜晚过得怎么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岳珂的作品,题为《元夕感旧》,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感慨。诗中,作者以“驾轺老子久婆娑”起笔,描绘了自己在京口度过元宵节时,听着笙歌、环绕着华服佳人的场景,但内心却沉浸在对历史往事的沉思中。

“十里西凉忆如意,百年南国比流梭”运用比喻,将过去的时光比作西凉之地的千里繁华,与南国的百年流转相比,暗示了岁月如梭,人事变迁。接着,“吞声有恨哀蒲柳,纪节无人废蓼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如同蒲柳般脆弱,感叹无人能理解他的哀愁,同时又提及无人忘记亲人的节日祭祀。

最后,“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灯频问夜如何”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去的怀念,他独自在月光下挑灯,反复询问夜晚的流逝,流露出深深的感伤和对故人亡友的缅怀。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元夕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哀思。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食枣有感二首(其二)

硕枣名亭此地传,况逢新摘正芳鲜。

栗投聊寓孤臣报,瓜实初无小史缘。

只合赤心思待敌,岂容白手觊延年。

楼兰可斩平生志,欲和安期觅剑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食枣有感二首(其一)

百果随时效岁功,枣槃亦复荐年丰。

柔柯低带随风绿,纂实骈随映日红。

闻说桃梨堪絜大,颇怀齐鲁久为戎。

忧时把玩还惊叹,莫咏豳风咏北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香蠃

金相玉质介为裳,一骑红尘自远方。

籍挂众香椒桂国,身居大海水云乡。

丁蠃荐醢体犹具,甲煎流芬名未亡。

举酒便应酬一醉,尊前风味试平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夏旱三首(其三)

问津六辅到长安,满目疲羸不忍观。

耕耨又孤今岁饱,盖藏尤比去年难。

绮罗有目须令见,铁石为心方自宽。

欲借玉阶空怅望,救民无术愧空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