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其荣病京师吴原博舁归第中而卒为之殓殡其荣父作感义诗谢之要予同赋

翩翩宦游子,抱疾居京师。

俗习有由来,病者栖檐垂。

一命亮莫延,孱哉斯两儿。

夫君数往视,念彼形神离。

舁归以待尽,后事经营之。

封书告其家,殓服饰其尸。

涂殡就客位,受吊居东阶。

且为录行橐,以俟归葬期。

死者如反生,不愧临诀辞。

朋友居五伦,几人能弗亏。

势利相驱合,祸衰随背驰。

况乎死生际,避远固其宜。

有能闻斯举,其颡泚乎而。

题诗颂高谊,且以箴吾侪。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朝史鉴所作,名为《贺其荣病京师吴原博舁归第中而卒为之殓殡其荣父作感义诗谢之要予同赋》。诗中描述了一位宦游子因疾病在京居住,最终不幸去世的情景。诗人在哀悼逝者的同时,也对社会风气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诗的开头描绘了主人公的困境:“翩翩宦游子,抱疾居京师。”他作为一位外出求官的人,在京城患病,处境艰难。接着诗人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俗习有由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病人的困境。

“一命亮莫延,孱哉斯两儿。”这两句表达了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暗示他的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不佳,以至于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诗人随后提到好友对其病情的关注与照顾,以及在主人公去世后,为其料理后事的种种努力。

“且为录行橐,以俟归葬期。”这表明了对逝者的尊重,不仅为其举行了体面的丧礼,还准备了归葬所需的物品。最后,诗人通过“死者如反生,不愧临诀辞”这句话,表达了对逝者高尚人格的赞美,认为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能保持尊严,不愧于世。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道德与人性的问题。在势利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在生死关头选择逃避责任,而真正能够坚守道义、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却寥寥无几。诗人以此为鉴,呼吁人们学习这种高尚的友谊,避免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钟希哲者台州人也妙于传神成化二十年春沈君启南偕余访之欣然命笔咸云甚似因赋诗记之是岁四月十二日余初度也书于豫章堂

人生无百年,五十又过一。

去者日以多,来者日以偪。

情欲与寒暑,昼夜相剽贼。

徒行已须杖,短发不任栉。

顾兹孱弱躯,那为久存物。

一朝随化尽,形容不复识。

钟生妙传写,为我聊把笔。

傅染藉丹青,经营自胸臆。

精神与形似,毫发无所失。

端如镜中影,恍若水底石。

大均斯赋形,其理固莫测。

孰知毫采功,妙夺造化力。

我闻先正言,自治不外饰。

求真既为妄,望久宁非惑。

君看古人像,存者百无十。

惟能慎厥修,庶几为永则。

形式: 古风

夜宿虎跑兰若

我昔游虎跑,旋归一何蚤。

奄忽逾十年,寻常挂怀抱。

题诗寄尊宿,平生缘未了。

兹游非偶然,历境极深窈。

山灵喜客至,随方故呈巧。

钟梵鸣云间,楼台出林杪。

涓涓石中泉,天遗润枯槁。

瀹茗味更佳,烦劳顿如扫。

载咏坡仙诗,翛然出尘表。

夕阳下高树,暝色栖芳草。

携被卧重岩,山空寂以悄。

神清不能寐,转辗达昏晓。

晨光忽熹微,啁哳闻啼鸟。

揽衣出烟萝,从人问周道。

形式: 古风

落景村

羲和驾骤骥,杳杳经天衢。

向夕迫崦嵫,弭节少踌躇。

馀光烂未收,冉冉下桑榆。

归云栖远岫,暝烟生废墟。

野雉雊中林,牛羊下城隅。

回风忽复来,灌木吹笙竽。

野老耦耕倦,盥濯归茅庐。

曳杖数鸡豚,引水灌畦蔬。

达人尚真意,写图聊自娱。

天机宛流动,匪为形似拘。

形式: 古风

一木

木以弃而寿,人以晦自全。

君看栎与樗,蔽牛非偶然。

乃知为世用,孰若全天年。

览物有深感,悠悠复何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