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怀哉行》,作者是唐代的薛据。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抱怨和不满的情感之作。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抒发了自己被冷落、才华未被赏识的苦恼心情。
开篇“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两句,设定了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没有多余的人,也没有废弃的材料。这里的“明时”指的是理想中的时代,而非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是诗人的愿望,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紧接着,“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自己虽然有才华,但并未得到他人的赏识,只能自己去推销自己的价值,这种情感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既有自信,也有悲哀。
中间,“怀策望君门,岁晏空迟回”一句,诗人手持策略,向往着能够进入朝堂,为国出谋划策,但现实却是时光流逝,一切都只是空等。这里的“君门”指的是皇帝或权贵之门,而非具体的人物。
下文,“秦城多车马,日夕飞尘埃。伐鼓千门启,鸣珂双阙来”描绘了一个繁华而喧嚣的宫廷场景,但这只是外在的繁荣与热闹,并不能掩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我闻雷雨施,天泽罔不该。何意斯人徒,弃之如死灰”诗人听到了雷鸣雨声,这本应是自然界恩赐万物的美好时刻,但转而质疑为何这般才华横溢的人才却被世人所遗弃,如同死去的灰烬一般。
“主好臣必效,时禁权不开。俗流实骄矜,得志轻草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生态的不满。在一个理想的君臣关系中,君王若是真正重用人才,那么忠诚的臣子也定将竭尽所能。但现实中的权力结构和社会风气,却让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抱负。
末尾,“文王赖多士,汉帝资群才。一言并拜相,片善咸居台。夫君何不遇,为泣黄金台”诗人通过历史上的例子,如周文王和汉朝帝王,他们都广纳贤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关键。而自己则是在表达对理想君主的渴望,希望能够遇到那个能理解自己的君王。最后,为此痛哭于黄金台上,是对命运的无奈和不满。
总体来说,《怀哉行》是一首深刻抒发个人才华被埋没、抱怨时世冷酷的诗篇,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的无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