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虎喻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性中狂暴与冲动的一面。首句“虎之逐人噬,得物怒则专”将虎的凶猛与人的愤怒相比较,暗示人在愤怒时的不可预测和危险性。接着,“妄人甚于虎,所怒恒屡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愤怒的反复无常,比虎更难以控制。
“薄愬忽逢彼,三反宁得悛”描述了人在遭遇挑衅时的反应,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况,态度也可能大相径庭,无法得到真正的悔改或平静。最后,“知音既不存,孤我伯牙弦”表达了在没有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个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如同失去了知音,无法倾诉心声,正如伯牙失去子期后,不再弹琴。
“彼哉复彼哉,独为优游仙”则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和人性复杂性的感慨,以及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整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在社会关系中寻求理解与和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