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在可以描绘竹子的时候,我只看到竹子而看不见人。
何止是看不见人,我心神恍惚,仿佛连自己都忘了。
我的身心仿佛与竹子融为一体,不断涌现清新的意境。
庄周那样的人世间已不再有,又有谁能理解这种超脱的神韵呢?

注释

与可:苏轼的字,这里指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
画:描绘。
竹:竹子,象征高洁品格。
岂独:岂止。
嗒然:形容心神专注或忘我状态。
遗:遗忘,忘却。
其身:自身,这里指画家的心境。
化:融合,变化。
无穷:无尽,无穷无尽。
清新:新颖,清爽。
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以逍遥游、梦蝶等寓言闻名。
疑神:超凡脱俗,如神一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境,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两句,既是写实,又蕴含深意,表现了诗人在欣赏竹子的时候,那种忘我的境界。"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则透露出诗人对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他仿佛已经将自己的身体、精神都融入到了自然之中。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这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无尽变化和生机的赞美,以及他自身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愿望。这里的“化”字,用得十分传神,彰显了诗人对生命流动不息、物我两忘的深刻感悟。

最后,"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则是引用道家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现实世界、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向往。这里所说的“庄周”,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他的哲学主张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这与苏轼此处的思想不谋而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哲思和高洁的情操,是一首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二)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三)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戏用晁补之韵

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

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

形式: 古风

书皇亲画扇

十年江海寄浮沉,梦绕江南黄苇林。

谁谓风流贵公子,笔端还有五湖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