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
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离别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来表达内心的不舍与忧伤。开篇“岐路三秋别”即设定了季节和情感基调,岐山之路在秋风中显得尤为寂寞,是三次秋天的分别,每一次离别都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和离愁的积累。紧接着“江津万里长”则是对空间距离的描绘,江水延伸到遥远的彼岸,象征着分别的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感。
“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中的“烟霞”给人以朦胧美好的感觉,但却是短暂的,因为接下来的“驻征盖”表明即将离别,“弦奏”则是音乐的描写,通常用于宴席或欢聚时刻,但这里却与“促飞觞”相连,意味着急促的节奏和匆忙的离别。
中间两句“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通过静谧的景象描写来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台阶上,池塘里的微风带来了秋天的凉意,都是离别时难以忘怀的画面。
最后两句“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表达了临别之际的话语还未说完,却已经泪水涟涟。这里的“赠言”指的是赠送给别人的话语,而“未终竟”则意味着话语被情感所阻断,不能继续下去。而“流涕忽沾裳”则是对泪水如溪流般不断的描写,泪水已经湿润了衣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离别场面的生动刻画,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是一首表达离愁的优秀之作。
不详
汉族,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
言笑方无日,离忧独未宽。
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
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