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西宁宿翠林庵与秋霜本源二师乡人冼云中夜话

閒云西并片帆飞,路入东林为蕨薇。

曲径日斜行子至,隔山斋罢老僧归。

班荆有客同乡水,洗钵何人话翠微。

今夜无弦弹得好,月轮刚照十三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与人物情感的交融。

首联“閒云西并片帆飞,路入东林为蕨薇”,以“閒云”和“片帆”起笔,形象地勾勒出云朵悠闲飘荡、帆船轻快前行的景象,暗示了诗人行旅中的自由与自在。接着,“路入东林为蕨薇”则将视线引向了远方,仿佛一条通往幽静山林的道路,蕨薇在这里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颔联“曲径日斜行子至,隔山斋罢老僧归”,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氛围。曲径通幽,夕阳西下,一位行人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而来,与之相对的是山那边的老僧在结束斋戒后归家的情景。这一联通过对比,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和谐共处。

颈联“班荆有客同乡水,洗钵何人话翠微”,转而聚焦于人物活动。班荆设宴,有客人相聚,他们或许来自同一故乡,共享着乡情与友情。同时,洗钵的场景则与前文的自然风光相呼应,暗示着僧侣们的生活简朴而充满禅意。

尾联“今夜无弦弹得好,月轮刚照十三徽”,以音乐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晚的感慨。虽然没有琴弦,但月光下的琴徽(琴上标记音位的部件)却能引发无限的思绪与情感共鸣。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心灵深处情感的抒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旅途中的宁静之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将入下城信宿翠林庞卯君以诗见招用韵次答

拟向青山作老樵,晚投孤寺宿松寮。

遥知地主曾悬榻,难别林僧为过桥。

拾得偶来劳见讯,八公能隐不须招。

明朝结束寻君去,稳系腰间五石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至下城赠庞卯君

今来见面胜闻名,不枉泷西十日程。

得与王生初结袜,却教任子独沾缨。

玄谈每喜当前席,生计悬知在下城。

但得半间茅屋住,荷锄言就鹿门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下城洞晚眺

云路千岐水一涯,诸峰合作青莲花。

檐低远荫迎斜日,门对奔流送断槎。

石窦自舂临瀑碓,坑田长转出云车。

山翁招手溪桥去,指点寒皋好种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过梅砰赠湛慈老师

远公卜筑得幽奇,削取巉岩作坦夷。

碧甃牵泉通一线,青山邻郭阻千岐。

石门高峻人稀到,梅子酸甜独自知。

手植万松将荫屋,想君从此撤籓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