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掩月(其一)

游云纷扰混太清,苍茫万里晦月明。

岂是贞明能为改,却缘外面纵且横。

纵横云霭尽能拨,一轮即见当天发。

当天皎皎月照人,今古何曾人照月。

千江万江月尽圆,千人万人谁知焉。

李白江头捉月死,尽笑李白醉而颠。

江中那有月可捉,举首独立空茫然。

空茫然,月在天,古来祗有一心传。

休教心外便便言,当时岂啻李白醉江边。

形式: 古风

翻译

游动的云彩扰乱了天空的清澈,万里苍茫中晦暗的月亮显得明亮。
难道是月亮的贞洁明亮能被改变?其实是由于外界的干扰让它时而纵情时而横溢。
尽管云雾纵横交错,但月亮最终能拨开云层,显现于天际。
当那天上的皎洁月光照亮人间,自古以来又有谁真正照亮过月亮呢。
无数江河中的月亮都圆满无缺,但有多少人能理解这道理呢。
李白在江边试图捕捉月亮而亡,人们都嘲笑他醉酒失态。
江中哪有可以捉住的月亮?只有抬头仰望,独自感到迷茫。
迷茫中,月亮高悬天空,自古以来人们只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
不要让心灵之外的杂音干扰,李白醉倒在江边,其实只是对自然的深深感慨。

注释

游云:飘动的云彩。
太清:天空的清澈。
晦月:晦暗的月亮。
贞明:月亮的纯洁明亮。
纵且横:形容云雾的起伏不定。
拨:拨开。
当天发:显现于天际。
皎皎:明亮的样子。
千江万江:众多的江河。
李白醉而颠:李白因醉酒行为失常。
空茫然:空虚而迷茫。
一心传:追求真理的心灵传承。
当时:指李白醉江边的时候。

鉴赏

这首诗名为《云掩月(其一)》,作者是宋代诗人詹初。诗中描绘了云雾缭绕下月光朦胧的景象,通过对比云与月的变幻,表达了对宇宙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游云纷扰混太清”形象地写出云彩翻腾,搅乱了天空的清澈,暗喻世事的纷繁复杂。接着,“苍茫万里晦月明”描绘出月光在厚重云层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迷茫而深沉的意境。

诗人认为,月亮的贞明并不能改变云的翻滚,反而因为云的纵横变化,月亮的光芒得以显现。“纵横云霭尽能拨,一轮即见当天发”表达了云层虽厚,但月光终会穿透而出,象征着真理或光明总会战胜遮蔽。

“当天皎皎月照人,今古何曾人照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月亮照亮他人,而人却难以反过来照亮月亮,暗示了人生的单向性和无法逆流而上的道理。

最后,诗人以李白醉酒捉月的故事作结,借以讽刺世人对于无法把握的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强调了“月在天”的恒常不变,以及“一心传”的内在精神传承。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通过自然景象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永恒,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收录诗词(49)

詹初(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心如谷种

人心如谷种,生生本无时。

虽然有生意,培养贵自知。

不耘诚为昧,揠苗良可悲。

戒病复有事,苗秀实可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月(其一)

天上一轮影万轮,一轮方是月明真。

祗寻天上一轮月,水里万千何足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心原

行行涉南原,遥望北山岑。

上有千尺崖,下有高树林。

高林转幽隩,戛然啼双禽。

流水自迅逝,白云澹无心。

策杖者谁子,閒来坐春阴。

相逢择林下,携手溪水滨。

对之两无言,悠然鸣素琴。

素琴清且越,畅以披冲襟。

冲襟良自尔,那知春已深。

形式: 古风

归田

归田漫云苦,田野乐有馀。

忙去一犁黍,閒来万卷书。

食赡忘帝力,理见识心虚。

随地平生意,从今可自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