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邢端公济春日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兼书并寄辛阳王三侍御

大贤当佐世,尧时难退身。

如何丹霄侣,却在沧江滨。

柳色变又遍,莺声闻亦频。

赖逢宜春守,共赏南湖春。

营道知止足,饰躬无缁磷。

家将诗流近,迹与禅僧亲。

放旷临海门,翱翔望云津。

虽高空王说,不久山中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贤德之人应辅佐世间,但在尧舜时代也难以抽身而退。
为何那仙宫中的伴侣,却置身于沧江之畔。
柳树的颜色变换了一遍又一遍,黄莺的啼声频繁入耳。
幸亏遇到宜春太守,能共赏南湖的春色。
修身治道懂得知足,修身洁行不沾丝毫尘埃。
家族中人多亲近诗人雅士,行为上与禅僧相近。
性情豁达面临大海之门,志向高远如望云海之津。
虽然高谈佛祖的教诲,但不久仍将回归山林生活。

注释

大贤:非常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佐世:辅佐世间,为社会做贡献。
尧时:尧舜时代,比喻政治清明的时代。
退身:退出仕途,隐退。
丹霄侣:居住在仙宫的伴侣,比喻超脱世俗之人。
沧江滨:江边,此处指远离尘嚣的地方。
柳色:柳树的颜色,常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色。
莺声:黄莺的叫声,象征春天的生机。
宜春守:宜春的太守,宜春为地名,守指地方长官。
南湖春:南湖的春天美景。
营道:修身治道,追求道德修养。
止足:知足常乐,懂得满足。
饰躬:修身,使自己的行为端正。
缁磷:比喻微小的污点,这里指没有瑕疵。
诗流:诗人雅士之辈。
禅僧:修习禅宗的和尚,代表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放旷:心胸开阔,不拘小节。
海门:海边,广阔的水域入口处。
翱翔:自由飞翔,形容心情舒畅。
空王说:佛教的教义,空指一切皆空的哲理。
山中人:隐居山林之人,指归隐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所作,名为《酬邢端公济春日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兼书并寄辛阳王三侍御》。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自然美景的描绘。

"大贤当佐世,尧时难退身。如何丹霄侣,却在沧江滨。柳色变又遍,莺声闻亦频。"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才德高尚、辅佐时世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淡泊心态。"丹霄侣"指的是仙侣,"沧江滨"则是自然界的宁静所在。柳色变幻,莺声频闻,都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赖逢宜春守,共赏南湖春。"

诗人与友人共同守候这美好的春天,在南湖畔一同欣赏春色的美丽。

"营道知止足,饰躬无缁磷。家将诗流近,迹与禅僧亲。"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内心的修养和外在功名的态度,不追求过多的装饰和功绩,而是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他的诗作也接近家风,而他的脚步与禅僧相似,显示出对佛学修行的一种亲近感。

"放旷临海门,翱翔望云津。虽高空王说,不久山中人。"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飞扬的向往,以及对远方的憧憬之情。尽管有着高远的理想,但最终还是选择归于山中的平淡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酬李司直纵诸公冬日游妙喜寺题照昱二上人房寄长城潘丞述

达贤贵贞隐,常惧迹不灭。

遂与永公期,遗身坐林樾。

华轩何辚辚,为我到幽绝。

心境寒草花,空门青山月。

潘生独不见,清景屡盈缺。

林下常寂寥,人间自离别。

何时解轻佩,来税丘中辙。

形式: 古风

杂曲歌辞.苦热行

六月金数伏,兹辰日在庚。

炎曦烁肌肤,毒雾昏性情。

安得奋轻翮,超遥出云征。

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

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省客当此时,忽贻怀中琼。

捧玩烦袂涤,啸歌美风生。

迟君佐元气,调使四序平。

中令霜不祓,大馀气常贞。

江南诗骚客,休吟苦热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

昔年攀桂为留人,今朝攀桂送归客。

秋风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

谢公南楼送客还,高歌桂树凌寒山。

应怜独秀空林上,空赏敷华积雪间。

昨夜一枝生在月,婵娟可望不可折。

若为天上堪赠行,徒使亭亭照离别。

形式: 古风

潘丞孩子

爱子性情奇,初生玉树枝。

人曾天上见,名向月中知。

我识婴儿意,何须待佩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