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作,以“砥柱”为题,描绘了砥柱山的雄伟壮观与自然环境的壮丽景象。砥柱山,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奇观之一。
诗中开篇即以“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点明砥柱山的历史悠久,自大禹治水以来,它便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更迭。接下来,“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砥柱山独立于黄河之上的独特风貌,仿佛一根巨柱深深扎入波涛之中,既孤独又坚定。
“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则进一步展现了砥柱山的险峻与深邃,其山顶似乎能压住三门峡的险要,而其根基却深深地延伸至九曲黄河的深处,形象地表现了砥柱山的雄伟与深厚底蕴。
“拄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两句,通过“拄天”和“逐浪”的对比,展现了砥柱山既挺拔直立,又随波逐流的动态美,赋予了山体以生命力。
“岸向秋涛射,祠斑夜涨侵”描绘了砥柱山周边的自然景观,秋日的黄河波涛汹涌,岸边似乎被波涛所射;夜晚,祠庙的斑驳痕迹在涨潮中被侵蚀,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喷香龙上下,刷羽鸟登临”则通过想象中的龙与鸟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砥柱山的自然生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祇有尖迎日,曾无柱影阴”两句,以日出时分的阳光直射砥柱山尖端,而山下却无阴影,巧妙地表现了砥柱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与自然现象。
整首诗通过对砥柱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