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宋祁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诗中“汉幄思贤尺诏飞”一句,指的是古代汉朝选拔人才的方式,通过悬挂榜文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引发人们对贤才的思考,而“不材充赋谅非宜”则表明诗人自己对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并不认同,因为它更多是考察记忆和背诵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学术造诣或为国所需的才能。
接下来的“就令能奏三千牍,未免长安欲死饥”则更加深刻地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即便是能够熟练背诵和书写大量文章的人(三千牍),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因为没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而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生存危机(长安欲死饥)。这里的“长安”代指当时的首都,即现代的西安,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强调了即使在繁华都市,也可能隐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体来看,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对于科举制度改革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