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荃漪招游圭峰

青玉如削圭,远涧下城市。

重过山水间,每羡云霞迩。

客有赏我情,斗酒先为理。

行经昔战垒,中外同倾圮。

陇亩见遗镞,残垣啸狐豕。

崩厓抑鸣泉,过雨乱清泚。

径荒石半芜,碑剥苔犹紫。

倦憩松门石,极目问千里。

青嶂势有穷,黑海复何底。

指我双青门,怒浪常如驶。

悲哉宋祚移,志士皆誓死。

天风惨不回,谁与文山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张穆所作,名为《林荃漪招游圭峰》。诗中描绘了圭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青玉如削圭,远涧下城市”以青玉比喻圭峰,形象地描绘出圭峰的形状如同削尖的青玉,而远处的山涧则仿佛从城市中流淌而出,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远的氛围。

接着,“重过山水间,每羡云霞迩”表达了诗人多次游览山水间的感受,每当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不由自主地向往那近在咫尺的云霞美景,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向往。

“客有赏我情,斗酒先为理”描述了与友人相聚的情景,通过斗酒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体现了友情的真挚与欢愉。

“行经昔战垒,中外同倾圮”转而描写历史的痕迹,诗人经过曾经的战场遗址,看到内外皆已荒废,表达了对战争破坏的感慨。

“陇亩见遗镞,残垣啸狐豕”进一步描绘了战场的凄凉景象,农田中散落着战争遗留的箭矢,残破的城墙间传来了狐狸和野猪的叫声,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后的荒凉与萧条。

“崩厓抑鸣泉,过雨乱清泚”写出了山崖崩塌、泉水被阻隔的景象,在雨水冲刷下,原本清澈的泉水变得混乱不清,象征着自然环境的破坏。

“径荒石半芜,碑剥苔犹紫”描绘了小路荒芜,石头半掩,古老的碑文虽已剥落,但苔藓依然青翠,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倦憩松门石,极目问千里”表达了诗人疲惫后在松树门前的石头上休息,放眼望去,思绪飘向远方,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青嶂势有穷,黑海复何底”则抒发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青色的山峰似乎有尽头,而深邃的海洋则无底深渊,暗示了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奥秘。

最后,“指我双青门,怒浪常如驶”以双青门为指引,怒涛汹涌,比喻时间的流逝如同飞驶的怒浪,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转。

“悲哉宋祚移,志士皆誓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哀叹,宋朝的国运衰败,无数志士为了国家的存亡而誓死抗争。

“天风惨不回,谁与文山俟”则以天风的无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无人能与文天祥(文山)等待历史的转折,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英雄的敬仰,是一首富有哲思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334)

张穆(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诗,善画马,能击剑。壮年往来吴中,结交知名之士。后归隐罗浮山。所画山水有生气。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飞。有《铁桥山人稿》

  • 字:穆之
  • 号:铁桥
  • 籍贯:明末清初广东东莞
  • 生卒年:1607—1688以后

相关古诗词

宿柚堂

清宵肃肃坐晴辉,九日严霜暗上衣。

檐外闻香知果熟,堂前留草听虫依。

疏林钟后无馀响,独脚铛边有胜机。

为爱闲云寒未举,虎溪岩畔破春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宿西濠陈豫俊水阁(其一)

海岸秋深月已残,数声羌笛倚楼寒。

西濠旧是笙歌地,空忆花前十二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宿西濠陈豫俊水阁(其二)

新欢旧梦一身存,夜语江楼冷月痕。

寂寂寒潮自来往,灵槎今已断仙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咏水仙

百卉惊寒各息机,庭前群玉正芳菲。

烟消洛浦美人出,淇上黄陵帝子归。

粉面半遮疑密语,冰心无垢羡同依。

清泉不负称仙字,山泽何人重素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