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夜不寐》是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秋夜难眠的情景与内心世界。
首联“草堂竹簟自堪休,岂为伤秋未解忧。”开篇即点出诗人身处草堂,竹席上安然自得,却难以摆脱对秋日的感伤与忧虑。这里以“竹簟”象征着简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颔联“星影静窥书幌入,霜华清傍客衣流。”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星光透过窗帘照进室内,霜华轻轻拂过客人的衣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诗人通过自然界的细节,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颈联“琴樽自负千秋意,杖行走追五岳游。”转而表达诗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他自认为能够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千秋意”),并渴望像古代的游侠一样,手持杖行,遍游名山大川(“五岳游”)。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他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尾联“永夜不眠缘底事,区区于世总无求。”最后揭示了诗人难以入眠的原因——对世间琐事的淡然态度与对个人欲望的摒弃。在漫长的夜晚中,诗人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对于物质与名利的追求已不再重要,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孙传庭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超脱,以及对理想与自由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