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大松土人相传三代时物其状伟异诗不能尽因读徐仲车五花柳枝之作作此诗以激之

诗翁爱花复爱柳,长歌高吟半酣酒。

自言二物天下奇,爱之不厌形于诗。

嗟予所爱翁未见,我昔东游穷海甸。

波涛四绝大岛中,上有太古不死之长松。

千人袢延坐其下,仰见翠叶迷苍穹。

巨鳌竭力负不起,鹏栖仅借卑枝容。

人言海若此其圉,鳞甲百万屯蛟龙。

又云海怪久不死,守护山麓蟠其躬。

天空海阔风力壮,敲戛簸荡声无穷。

轩辕张乐奏未已,笋?百万喧笙镛。

鬼神不欲人屡见,护以万叠青山峰。

爱之未免困寂寞,坐见雨露沾蒿蓬。

东皋吟翁天下才,海岳秀气天所钟。

岂惟文章继骚雅,胸中术业窥夔龙。

如何坎轲滞茅屋,失所因与兹松同。

诗翁勿爱花与柳,软弱但解争纤秾。

春英零落化为土,夏叶狼藉工巢虫。

娇儿姹妇最入眼,丈夫所志当英雄。

何当与君涉海去,结茅松下甘长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文学家张耒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诗中的“翁”字,通常指年长之人,这里或许指代诗人自己,表达了他对花、柳等自然景物的热爱。

开篇便以“诗翁爱花复爱柳,长歌高吟半酣酒。”设定了诗人的情怀和生活状态。这里的“二物”即是花与柳,它们在诗人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被誉为“天下奇”,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未曾见过的翁(年长之人),而他在东游时经历了海上的波涛和岛屿中古老不死的松树。这些描述丰富了诗人的生活阅历,也映射出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向往。

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千人聚集在长松下,仰望苍穹间翠绿的叶片;巨鳌竭力难以负起这棵古树,只能借助低矮的枝条栖息。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想象力,也体现出对自然界伟大力量的敬畏之情。

诗中“人言海若此其圉,鳞甲百万屯蛟龙。”一句,则进一步渲染出了这片海域的神秘与力量,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紧接着,“又云海怪久不死,守护山麓蟠其躬。”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敬之情。

在接下来的部分,诗人用“天空海阔风力壮,敲戛簸荡声无穷。”来描绘一个宏大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观,而后“轩辕张乐奏未已,笋?百万喧笙镛。”则让人联想到古代圣贤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共鸣。

诗中还表达了对鬼神世界的一种敬畏与遵从之情,以及对自然界不可预测力量的认知。诗人通过“爱之未免困寂寞,坐见雨露沾蒿蓬。”一句,表现出自己在面对大自然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困扰和深沉。

最后,“东皋吟翁天下才,海岳秀气天所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自诩为“天下才”,并认为自己的文学才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紧接着,“岂惟文章继骚雅,胸中术业窥夔龙。”则展现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与个人的学问修养。

在结尾处,诗人通过“如何坎轲滞茅屋,失所因与兹松同。”表达出一种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自我质疑。同时,“诗翁勿爱花与柳,软弱但解争纤秾。”则是对自己之前热爱自然景物情感的一种反思。

最后两句“娇儿姹妇最入眼,丈夫所志当英雄。”以及“何当与君涉海去,结茅松下甘长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状态的一种期待。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精神追求,是一篇融合了个人情感、自然景观以及文化传承的杰作。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东皋行

秋云捲尽秋天清,东皋萧条鸡犬声。

黄叶吟风声不平,芙蕖半落更有情。

归来僮饥羸马疲,城头树暗乌欲栖。

谁家朱楼人夜宿,微红一点帘间烛。

形式: 古风

东堂初寒创意作竹屏障门屏脚偶得朽梅枝截用之完固质野可喜二首(其二)

简册林中老蠹鱼,年来穷谪尚耽书。

竹屏风下凭乌几,画作柯山居士图。

形式: 七言绝句

东堂初寒创意作竹屏障门屏脚偶得朽梅枝截用之完固质野可喜二首(其一)

丈室新屏用此君,碧琅玕插古槎根。

白云一片当空下,护此寒堂宴坐人。

形式: 七言绝句

东堂即事

东堂岁晚直穷寂,落叶寒蔬风雨馀。

下里数家同井臼,荒山十里半榛芜。

夜霜摧菊房俱敛,晴日薰梅气欲苏。

谁似樊山偏得意,倚天紫翠照空虚。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