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的《闻胡竺西山人被絷有怀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被囚禁的深切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感慨。
首句“长铗今何适”,借用战国时期著名剑客荆轲的典故,以“长铗”象征友人的处境和遭遇,表达出对友人目前境遇的关切和疑问。接着,“从军赴桂林”一句,点明了友人可能因某种原因前往边远之地,暗示了可能的危险或不公。
“谈天时网密,逐客庙谟深”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友人比作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挣扎的鱼儿,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在政治斗争中的艰难处境。其中,“谈天时网密”形容友人在言论自由方面受到限制,“逐客庙谟深”则暗示友人可能因某种政策或策略而被排挤或疏远。
“寥落词人赋,凄凉国士心”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友人的个人遭遇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这里,“词人赋”象征着文人士大夫的才华和理想,“国士心”则代表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忧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未展、理想受挫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最后,“沅湘何处望,愁绝雁书沉”两句,以沅湘两地的遥不可及和雁书的沉寂,象征了友人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和通信的困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远方消息的渴望。这两句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