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长官赴衡阳

楚天摇落霜风早,山色依依江渺渺。

洞庭水寒帆影孤,雁声正在衡阳道。

君不见屈原憔悴贾生夭,遗恨至今犹未了。

日晚江头船住时,行人莫望江边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朝徐积所作的《送陈长官赴衡阳》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离别与历史哀思交织的画面。

首先,“楚天摇落霜风早,山色依依江渺渺。”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楚地的天空在霜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清冷,山色在淡淡的雾气中显得更加温柔,而江面则因距离遥远而显得渺茫无际。这样的景致渲染出一种离别的氛围,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孤独。

接着,“洞庭水寒帆影孤,雁声正在衡阳道。”洞庭湖的水面在寒冷的秋风中显得格外宁静,只有孤单的帆影在湖面上漂浮,而远处衡阳的路上,雁群的叫声回荡在空中。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旅途的孤独,也暗含了对远方的期待与向往。

“君不见屈原憔悴贾生夭,遗恨至今犹未了。”这两句借用了屈原和贾谊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屈原的憔悴和贾谊的早逝,象征着古代文人的悲惨命运,他们的遗恨至今仍未消散,寓意深远,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最后,“日晚江头船住时,行人莫望江边草。”日暮时分,江边的船只停泊,行人在告别之际,不要回头望向江边的草木,以免触景生情,增添离愁别绪。这句话既是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也是对离人的一种劝慰,希望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分别,向前看。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表达了对离别、历史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南山有奇木赠慎彦邻

人皆患穷饿,子独无寒饥。

子乃何为者,汲汲售于是。

汉之公孙弘,唐之张柬之。

子岂不知此,与世相驱驰。

南山有奇木,荦荦松桧姿。

此木在深山,年代不可知。

烟云终日荫,雨露早夜滋。

一干可为栋,一枝可为榱。

耽耽廊庙中,小大皆可施。

子岂不知此,汲汲将何为。

子其自努力,发愤而忘疲。

孔孟非异域,行者皆可几。

退之虽绝足,大步亦可追。

嗟子之兄弟,与我如四支。

余言子其听,无使我歔欷。

形式: 古风

答何楚才

有客能操耒,而舍其良田。

有客善攻玉,而探珠于渊。

二者之是非,子以谓何如。

子乃舍所急,若是其渠渠。

然余有二说,可为不可为。

所为不可者,子家无寒饥。

所谓可为者,奉养之所资。

余此二说者,子当慎择之。

余尝奇子貌,亦尝怜子文。

不能为子谋,嗟哉空云云。

形式: 古风

还崔秀才唱和诗

元白有馀势,孟韩无困辞。

子美骨格老,太白文采奇。

当时大道久破碎,人人文字萎薾而支离。

天生数子将卓卓,鸱鸮正成群,一鹗摩天飞。

嗟君不与数子共,使君逸气填塞无所施。

我来虽无知,黄金白玉看如泥。

自从诗卷一入手,掣然直上青云梯。

十宵不睡亦不困,厌宾日日关柴扉。

秋风猎猎吹横河,苍天万里生银波。

起来半夜吸一口,睡魂酒病都消磨。

形式: 古风

赠慎叔良(其一)

昔日黑头交,今为白发叟。

约是三十年,情好于此久。

且待花开时,同把一盏酒。

君看我门前,兼有两株柳。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