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对友人王定国的酬答之作,通过描绘田园生活与隐逸之趣,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首联“愿赐支离不肖身,幅巾田野任天真”,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残缺不全的身体,过着简单朴素、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内心的纯粹与自由。这里的“支离”不仅指身体上的残缺,也暗含了对世俗束缚的逃避之意,“不肖身”则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社会价值观念中“贤能”的反叛,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独立。
颔联“我行三径一廛地,君即东阡南陌人”,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田间小径、村落中的日常行走,以及各自在乡村的不同位置。这里运用了典故,三径指的是归隐者的居所,而东阡南陌则是乡村道路的象征,形象地展示了两人虽身处不同位置,但都过着贴近自然、远离官场的生活。
颈联“晏卧自轻车结驷,食薇从使甑生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生活方式。晏卧,意为悠闲地躺着休息,表现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淡泊;“轻车结驷”形容出行时乘坐简朴的车辆,不追求奢华;“食薇”出自《楚辞》,比喻生活清贫,而“甑生尘”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简朴至极,连做饭的炊具都积满了灰尘。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尘嚣、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尾联“漳滨卓荦桓公健,盛德由来必有邻”,以历史人物桓公(即齐桓公)为例,赞颂了友人王定国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这里使用了“漳滨卓荦”这一典故,暗示王定国虽处偏远之地,但其品德和才能依然卓然出众,能够吸引志同道合之士为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高尚人格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