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定国五首(其五)

愿赐支离不肖身,幅巾田野任天真。

我行三径一廛地,君即东阡南陌人。

晏卧自轻车结驷,食薇从使甑生尘。

漳滨卓荦桓公健,盛德由来必有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对友人王定国的酬答之作,通过描绘田园生活与隐逸之趣,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首联“愿赐支离不肖身,幅巾田野任天真”,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残缺不全的身体,过着简单朴素、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内心的纯粹与自由。这里的“支离”不仅指身体上的残缺,也暗含了对世俗束缚的逃避之意,“不肖身”则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社会价值观念中“贤能”的反叛,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独立。

颔联“我行三径一廛地,君即东阡南陌人”,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田间小径、村落中的日常行走,以及各自在乡村的不同位置。这里运用了典故,三径指的是归隐者的居所,而东阡南陌则是乡村道路的象征,形象地展示了两人虽身处不同位置,但都过着贴近自然、远离官场的生活。

颈联“晏卧自轻车结驷,食薇从使甑生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生活方式。晏卧,意为悠闲地躺着休息,表现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淡泊;“轻车结驷”形容出行时乘坐简朴的车辆,不追求奢华;“食薇”出自《楚辞》,比喻生活清贫,而“甑生尘”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简朴至极,连做饭的炊具都积满了灰尘。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尘嚣、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尾联“漳滨卓荦桓公健,盛德由来必有邻”,以历史人物桓公(即齐桓公)为例,赞颂了友人王定国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这里使用了“漳滨卓荦”这一典故,暗示王定国虽处偏远之地,但其品德和才能依然卓然出众,能够吸引志同道合之士为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高尚人格的敬佩之情。

收录诗词(1268)

刘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字:贡夫
  • 号:公非
  • 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
  • 生卒年:1023~1089

相关古诗词

承天寺翠景亭(其一)

一山篁竹间松杉,伏虎犹存居士庵。

钟磬有时闻绝壁,渔樵将晚会平潭。

薄云未解成春雨,返照偏能破夕岚。

我所思人桂林外,凭高惆怅赠双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承天寺翠景亭(其二)

松有乔林桂有丛,石梯苔壁兴无穷。

快心叠嶂云如扫,会意澄波日正中。

修竹缘崖高竦竦,早梅飘雪细珑珑。

狂吟大叫青冥外,惊看渔郎下钓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遣怀

六年长病每愁予,末疾风淫岂易除。

彳亍何曾暂忘屦,拮据空恨不能书。

苦遭白发无他术,常得中医亦自如。

欲向明廷乞骸骨,角巾藜杖整柴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种竹重寄子瞻

官曹何独异吾庐,修竹成林手种初。

未必七贤皆纵逸,因从三昧得无馀。

风声似水还成韵,日影填金尚觉疏。

旧事喜君能记忆,兴来当复埽墙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