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兔一白一黑图

衣褐之徒吾久识,炭乌雪白始惊看。

独怜总有高人处,唇缺何曾怨齿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黑白两色兔子的图画,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诗人罗玘以“衣褐之徒”自喻,暗示自己如同那些外表朴素却内心丰富的普通人,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保持敏感和好奇。他特别欣赏图画中“总有高人处”,即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蕴含着不凡的洞察力和审美趣味,这与他个人的价值观相契合。

“唇缺何曾怨齿寒”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兔子的唇部缺陷与牙齿的不协调比喻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或缺陷,并以此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即使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也不应抱怨或沮丧,而应学会接受并从中寻找美和价值。这种思想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更传达了其对人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坚韧与乐观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240)

罗玘(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灞桥图为扬碧川先生题

雪中驴背缩更缩,门内主人招未招。

只恐有诗无卖处,至今人说灞陵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赤壁图亦为杨碧川题

如此良宵能有几,有船便合载坡公。

当时若只载歌舞,安得于今在画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宿沃洲山寺

崆峒山叟到江东,荷杖来寻支遁踪。

马迹几经青草没,仙坛依旧白云封。

一声清磬海边月,十里香风涧底松。

何代沃洲今夜兴,依栏卧听赤诚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见武夷二首(其一)

日日问山水,今日见武夷。

点头一段意,山灵知不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