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巨石激起悬挂的水流,雪花般白沫填满河湾,五条神龙隐居之处,云雾缭绕,一片宁静。
暂时收敛起雷霆与闪电,将其置于九座峰峦之下,此刻且在溪潭之畔,共饮这一湾清泉。
浪涛引领着浮槎依傍北岸,晨光中波纹分映,朝阳浸染东方的山峦。
回首四望,四周景色如同画卷般优美,确信游人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注释

石:巨石。
激:激起。
悬流:悬挂的水流,此处指瀑布或湍急的河流。
雪满湾:形容水流激起的白色泡沫如同雪花填满河湾。
五龙:传说中的神龙,此处可能象征神秘、神圣或壮丽的自然景象。
潜处:隐居之处。
野云闲:云雾缭绕于野外,显得闲适、宁静。
暂收:暂时收敛、隐藏。
雷电:象征力量与震撼的自然现象,此处比喻瀑布或激流的磅礴气势。
九峰下:九座山峰之下,泛指周围的群山。
且饮:此刻且饮,即暂时停下来享受。
溪潭:溪流汇聚成的深潭。
一水间:此处指一湾清澈的溪水之间。
浪引:浪涛引导。
浮槎:古代神话传说中能漂浮在水面的木筏,此处泛指船只或漂流物。
依北岸:依傍于河(湖)的北岸。
波分晓日:波纹在晨光中清晰可见,仿佛将朝阳分割。
浸东山:朝阳的光芒浸染着东方的山峦。
回瞻:回首瞻望。
四面:四周,四面八方。
如看画: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
须信:必须相信,确信。
游人:游览此地的游客。
不欲还:不愿离开,留恋不舍。

鉴赏

诗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远的意境。

"石激悬流雪满湾"一句,以“激”字形容水势之疾速,以“悬”字形容水从高处飞泻而下,给人以磅礴之感。接着,“五龙潜处野云闲”则是将水中的波涛比作五条龙在云雾缭绕中自由穿梭,既映射出诗人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也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情怀。

"暂收雷电九峰下"表明诗人希望暂时摆脱世间纷扰,而“且饮溪潭一水间”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饮水来净化心志。这里的“溪潭”和“一水”,都是对清澈泉水的描绘,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到那清新的水质和宁静的环境。

"浪引浮槎依北岸"中,“浪引浮槎”形容波涛带动木叶漂泊,给人一种随波逐流的感觉。而“波分晓日浸东山”则是用光线的变化来描绘水波与日光的交融,既有动感也蕴含了时间的推移。

最后,“回瞻四面如看画”一句,用“回瞻”表达诗人环顾四周,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样,让人感到诗中的景象之美。紧接着,“须信游人不欲还”则是通过诗人的感受,传递出一种想要留在这片美丽自然中,不愿返回尘世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收录诗词(2)

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宣宗大中间江南诗僧。曾居九华山。与罗邺有过往。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宋史·艺文志三》收其著《九华山记》2卷、《九华山旧录》1卷,皆已逸。《全唐诗》收诗2首

相关古诗词

题化城寺

平高选处创莲宫,一水萦流处处通。

画阁昼开迟日畔,禅房夜掩碧云中。

平川不见龙行雨,幽谷遥闻虎啸风。

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形式: 偈颂 押[职]韵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