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
残月暗将落,空霜寒欲明。
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 送别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离去者的无限哀伤和思念之情。
“巴水天边路”,以宏大的画面开篇,巴水在这里代表了通往远方的道路,而“天边”则给人一种无尽的遥远感。紧接着,“啼猿伤客情”一句,则点明了诗人的哀愁来自于夜晚猿猴的啼叫声,这种啼叫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形容离别时的情感痛苦。
“迟迟云外尽,杳杳树中生”两句,通过对云和树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绪。云是遥远而模糊的,它们在天边缓缓消散,而树中的猿啼声又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这种反复和连绵不绝,不仅加深了夜晚的寂静,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残月暗将落,空霜寒欲明”一句,则转向了自然景象的描写。这里的“残月”和“空霜”,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象,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寞的氛围。
最后,“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的句子,是诗篇情感的高潮。这里的“楚人”指代了古时生活在巴江一带的人,他们听到了猿啼声三遍,就忍不住掩面而泣。这不仅是对离别之痛的一种共鸣,也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哀伤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自然景象的精细描摹,以及对猿啼声的重复强调,营造出了一种深秋送别时难以抑制的情感波动。
不详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先生归有处,欲别笑无言。
绿水到山口,青林连洞门。
月明寻石路,云霁望花源。
早晚还乘鹤,悲歌向故园。
太傅怜群从,门人亦贱回。
入官先爱子,赐酒许同杯。
淮海春多雨,蒹葭夜有雷。
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
楚县入青枫,长江一派通。
板桥寻谢客,古邑事陶公。
片雨收山外,连云上汉东。
陆机犹滞洛,念子望南鸿。
西望烟绵树,愁君上蜀时。
同林息商客,隔栈见罛师。
石滑羊肠险,山空杜宇悲。
琴心正幽怨,莫奏凤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