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禾田已熟畏愁霖,积潦欲乾泥尚深。

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

人间有尽皆归物,世外无生赖有心。

要觅尘埃不到处,一灯相照夜愔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稻谷熟了怕连绵的雨,积水快要干涸但泥土还很深。
每下一场雨就带来一丝凉意,秋天临近,仿佛人老病弱受到侵袭。
世间万物都有尽头,唯有心中的世界永不消亡。
想要寻找一个没有尘世纷扰的地方,只有那一盏灯在静静照亮夜晚。

注释

禾田:稻田。
愁霖:连绵的雨。
积潦:积水。
乾:干涸。
泥尚深:泥土还很深。
一雨一凉:每场雨都带来凉意。
秋向晚:秋天临近傍晚。
似安似病:仿佛安详又像生病。
老相侵:侵袭着老人。
人间有尽:世间万物有尽头。
归物:归于尘土的事物。
世外:世俗之外。
赖有心:依赖心灵。
尘埃不到处:没有尘世纷扰的地方。
一灯:一盏灯。
相照:照亮。
夜愔愔:静谧的夜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秋雨》,通过对秋季稻田丰收却担忧连绵秋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与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首句"禾田已熟畏愁霖",表达了对辛勤劳作成果可能因雨受损的忧虑;"积潦欲乾泥尚深"进一步强调了雨后积水未干,道路泥泞的困境。

接下来的"一雨一凉秋向晚,似安似病老相侵",通过天气变化和自身的感受,暗示时光流逝和身体衰老,既有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也暗含人生的无奈与疲惫。"人间有尽皆归物"表达世间万物终有消亡,而"世外无生赖有心"则强调内心的坚守和精神世界的超脱。

最后两句"要觅尘埃不到处,一灯相照夜愔愔",诗人寻求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宁静之地,只有那一盏灯在寂静的夜晚照亮,寓意着内心的平静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秋雨为引,寓言人生,体现了苏辙深沉的人生观和对世事的洞察。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种花二首(其二)

筑室少闲地,种花能几畦。

松筠旧满眼,桃李渐成蹊。

无计通湖水,长思种藕泥。

幽怀终不惬,拄杖出城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种花二首(其一)

筑室力已尽,种花功尚疏。

山丹得春雨,艳色照庭除。

末品何曾数,群芳自不如。

今秋接千叶,试取洛人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种菜

久种春蔬旱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