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述(其三)

道逢老边卒,白发两垂颐。

不避五兵锋,向予重致词。

片言欲出口,双泪惨涟洏。

次第吐边情,一一三嗟咨。

赢卒当雄关,茕茕命如丝。

饷饩虽有常,粗粝不可炊。

仓庾隔数舍,两斛月所糜。

强者力负归,弱者易铢锱。

市贾谁欲售,竟为廪人资。

旧积与新征,交并眩所司。

陈陈恨相因,循弊无已时。

属夷时近关,仓皇势莫支。

外以助虏奸,内以邀重贻。

拂意戕逻卒,王制辄见縻。

将吏畏简书,徒增抚赉资。

即殚战士膏,莫逆猾虏姿。

爰立樵采法,以饰赋敛基。

公私倘各遂,樵采亦其宜。

乃今则不然,岁岁徒伤悲。

枵腹出关去,目昏神尤萎。

或返或见俘,吉凶难预期。

哭声应斧声,山风转凄其。

束薪未满额,公庭惧鞭笞。

侯门妻与母,对语情弗持。

尚谓官家饷,足疗数口饥。

妇人处闺阁,时艰奚能知?

寥寥升斗间,凋耗讵有差?

既均偿马金,充薪亦在兹。

沟壑立可待,十户九仳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戚继光所作的《蓟门述》第三篇,反映了边关士兵的生活困境和战事的残酷。诗中通过与一位老边卒的对话,描绘了边关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辛生活。

老边卒形容自己年老体衰,面对战争的威胁却依然坚守岗位,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痛苦。他提到士兵们在雄关险地生活,食物供应虽有保障,但粗劣难食;仓库物资稀缺,每月只能分得少量粮食。强壮的士兵勉强能够负粮而归,而虚弱的士兵则因无力负担而易物求生。市场上的货物无人问津,最终成为粮仓的收入来源。边防军的积蓄与征税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士兵们苦不堪言。

诗中还提到了夷人趁机作乱,加剧了边关的危机。将吏们害怕受到责罚,只能增加对士兵的抚恤,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士兵们在战场上牺牲,却难以阻止敌人的侵扰。为了应付赋税,甚至立下砍柴的法律,试图缓解财政压力。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解决问题,反而让百姓更加困苦。

诗的结尾部分描述了士兵们出关后的艰难生活,他们或返回家乡,或被俘虏,命运难以预料。在砍柴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饥饿,还要担心被官府鞭打。家中妻儿对官府的供给抱有希望,却不知这仅能暂时缓解饥饿,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升斗之米的分配也变得异常艰难,士兵们不仅需要偿还马匹的费用,砍柴所得也用于补充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死亡似乎成为了必然,十户之中有九户家庭面临分离的命运。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边关士兵的苦难生活,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作者对边防士兵深切的同情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46)

戚继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字:元敬
  • 号:南塘
  • 籍贯:山东登州

相关古诗词

蓟门述(其四)

昼夜分乘城,一卒守数陴。

落落似晨星,迹远宁附丽?

弧戟藓半侵,刁斗音空齐。

修筑十载余,但见来胡儿。

治险既艰难,恃险亦倾危。

莫谓两无益,谁从求端倪?

兼之制外役,使者纷路歧。

严工即复停,且逐使者驰。

终岁苦莫陈,无能扬双眉。

士困每不堪,边臣尤失意。

俸给未或敷,曷由章厥志?

俯仰苟混淆,曷由措厥事?

廉毅天降衷,岂无平旦气?

浊水视清尘,飞沉两暌异。

嗟嗟佐吏威,扬鞭动恣肆。

道左贵鸱蹲,庭前爱狐媚。

由是裨校流,上及参游辈。

奔走车尘前,屈体若僮隶。

恃操荣辱柄,睚眦立倾置。

忽薰倏为莸,当路安得识?

伤哉七曜明,难悉覆盆翳。

主吏尚不免,讵暇问入卫?

将欲列守陴,边工胡敢废?

将欲练备虏,边工胡能暨?

将欲罢边工,战守势轩轾。

形式: 古风

蓟门述(其五)

嗟乎,塞垣将校殊堪伤,闻之凄楚彻肝肠。

于今满眼遍痍疮,谁为穷边独沾裳?

莫讶反复还摧藏,移桡吕梁驰太行。

古来人情元靡常,何况琼簪铁裲裆!

吾曹致身期飞扬,不必尤人当自臧。

上勤国豢十代强,偶荷戈矛临边疆。

既无能赋退虏章,复无计缚左贤王。

徒与斯世相低昂,韬钤未闲谋稻粱。

边事日隳习日荒,西北之陲嗟金汤。

君看圣代边策长,六十万人俱戎装。

不将筋力答吾皇,方寸何安颜何光!

蓟门老卒言非狂,令予挥涕立斜阳。

浮生俄顷休回翔,努力人纪与天纲。

为子死孝行聿彰,为臣死忠国之良。

勿以余词空慨慷,千秋姓字期垂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盟忠楼

绝顶开高阁,雄规壮北门。

侧身见辽海,举首接天阍。

击楫前贤志,裁襟国士恩。

叮咛二三子,毋负此盟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过游乡有感

勒马游乡乡思催,十年不上望乡台。

明时愁负余双鬓,谁问陵阳三献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