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游乡有感

勒马游乡乡思催,十年不上望乡台。

明时愁负余双鬓,谁问陵阳三献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路过故乡游乡时所作,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

首句“勒马游乡乡思催”,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至故乡,心中涌起的强烈思乡之情。一个“催”字,生动地表现了思乡情绪的急切与强烈,仿佛思乡之情如同急促的鼓点,催促着诗人的心跳。

次句“十年不上望乡台”,表达了诗人离家已有十年之久,未能回到故乡,站在望乡台上遥望家乡的情景。这句中的“十年”不仅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乡亲人无尽的思念。

第三句“明时愁负余双鬓”,在描述诗人身处清明时代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忧虑和自责的情绪。诗人担心自己年华已逝,岁月不待人,可能无法再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辜负了这个太平盛世。这里的“愁负”二字,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责任的深切担当。

最后一句“谁问陵阳三献来?”引用了古代传说中陵阳子明三次献策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理解并支持他为国效力的心愿。同时,这句话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和抱负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无奈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戚继光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在国家与个人情感之间所面临的复杂心情,以及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忧虑。

收录诗词(246)

戚继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字:元敬
  • 号:南塘
  • 籍贯:山东登州

相关古诗词

明妃曲

五兵不治隳军容,却将艳色下深宫。

君王计在弭强胡,非干错画丹青图。

胡儿得意跨马去,烽火依然暗边树。

单于无端强调笑,汉家天子恩未报。

从来胡语不相通,愁心都付琵琶中。

乳酪香,入口断妾肠。羌管音,入耳伤妾心。

黄金竟莫赎,徒向南天哭。

雁来几度无信还,龙荒秋雨增辛酸。

汉使归来那肯说,纤手冰弦恨空结。

至今芳草悲春风,孤冢青青不改色。

形式: 古风

挽大司马中丞吴郡王公二十二韵

何意中兴日,天摧柱石臣。

精灵悬海岳,部曲哭荆榛。

才大逢时屈,功高获谤频。

那堪玄兔塞,忽度白鸡辰。

战伐谁能计,艰危独致身。

冰霜劳节制,南北识经纶。

疏草神应护,词华众所珍。

汉庭期听履,周道忆埋轮。

宠辱孤忠在,威棱百代伸。

雷霆余往岁,雨露转成春。

力挟圣图远,名依帝泽新。

紫泥多慰藉,黄壤讵沉沦。

堕泪随编简,衔恩起缙绅。

伊周思继躅,方召愿为邻。

旧事纷凄怆,浮生极苦辛。

承家还鸑鷟,开阁且麒麟。

孝理封章上,仪刑率土滨。

予惭五兵后,幸窃一廛亲。

井邑看犹颂,韬钤信绝伦。

是非今已定,社稷恨堪陈。

客下苏台鹤,歌传蒿里人。

佳城不可即,愁思附青蘋。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挽袁封君

东归已老宦游身,桃李阴连章水春。

云断青山余草榻,月临白社失纶巾。

天朝有子看勋业,石室遗文动鬼神。

独倚塞门传楚些,生刍万里复何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登石门驿新城望塞

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自辛酸。

援袍志在捐身易,按塞年来报国难。

尚有二毛知往事,偶闻百舌送球寒。

圣朝不欲穷佳器,疏草空从午夜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