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八十九)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

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顽痴心恍惚。

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

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一心沉溺于愚昧之中,却偏爱陷入黑暗的困境。
我反复劝你早早修行,但你的固执和迷茫并未改变。
你不肯相信寒山的教诲,反而愈发深陷罪恶的漩涡。
直到身首异处,你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卑贱的奴隶。

注释

汝:你。
痴兀兀:愚昧无知的样子。
无明:不明事理,愚昧。
罗刹窟:比喻黑暗、困苦的境地。
再三:多次。
修行:修炼身心,提升道德。
顽痴:顽固不化,愚蠢。
恍惚:心神不定,迷茫。
信受:相信并接受。
寒山语:寒山禅师的教诲(寒山是唐代著名僧人)。
业汩汩:罪孽深重,罪恶积累。
斩首:被砍头。
奴贼物:卑贱的奴隶,罪人。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寒山的作品,诗中充满了禅宗对信徒的告诫和警醒。从内容来看,诗人以一种深刻而坚定的语气,劝说那些还未觉悟、仍沉迷于世俗纷争的人们早日修行。

"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沉迷者的心态的批评,他们如同被无明之网所束缚,不肯醒悟。

"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顽痴心恍惚。" 诗人不断地劝导这些人早日开始佛法修习,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 这两句反映出诗人感慨之情,那些沉迷者不愿接受他的教诲,相反,他们的业障却越积越深。

最后两句 "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 则表达了一种极端的情况,即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身首异处时,那些沉迷者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是被私欲和贪婪所控制的对象。这两句诗通过强烈的比喻,传递出对那些顽固不化之人的深刻警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修行的迫切和对沉迷者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九十二)

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

动物在其中,凭兹造化力。

争头觅饱暖,作计相啖食。

因果都未详,盲儿问乳色。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诗三百三首(其九十四)

贤士不贪婪,痴人好炉冶。

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

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

须看郭门外,垒垒松柏下。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诗三百三首(其九十五)

唝唝买鱼肉,担归喂妻子。

何须杀他命,将来活汝己。

此非天堂缘,纯是地狱滓。

徐六语破堆,始知没道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诗三百三首(其九十七)

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

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

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