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月桂花》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月份桂花盛开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季节变换与情感寄托。
首句“残暑天香已报秋”,以“残暑”点明夏日余热未尽,而“天香”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巧妙地将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与桂花的香气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由夏入秋的过渡感。
“微凉开遍小山幽”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凉意,同时“小山幽”三字不仅描绘了桂花生长的环境,也暗示了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催花白帝疑何早,赠别黄姑不可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白帝”(古代神话中的司秋之神)和“黄姑”(传说中的仙女)赋予了情感色彩,表达了对桂花早开的惊讶与对离别的不舍,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鹫岭暗随流火坠,蟾宫先照井梧愁”中,“鹫岭”与“流火”、“蟾宫”与“井梧”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高耸的山岭,后者是低矮的梧桐树,一明一暗,一高一低,形象地展现了季节变化对不同景物的影响,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窦家子弟多年少,才度金风插满头”一句,以“窦家子弟”象征年轻的生命,通过“金风”(秋季的风)的吹拂,形象地描绘了桂花在秋季盛开的景象,同时也寓意着青春的美好与短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桂花盛开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还蕴含了诗人对时间、生命、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