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十二首(其一)

过雨芰荷乱,繁阴竹树多。

雏声知鸟哺,萍动见鱼过。

细径饶苔藓,阴墙引薜萝。

角巾从倒侧,疏懒欲如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雨后菱叶荷花纷乱,竹林树木浓荫重重。
听见雏鸟叫声知是喂食,浮萍摇动可见鱼儿游过。
小路布满青苔藓,阴暗的墙壁引来藤萝攀爬。
头戴角巾随性而躺,懒散无为我心所向。

注释

过雨:雨后。
芰荷:菱叶荷花。
繁阴:浓荫。
竹树:竹林树木。
雏声:雏鸟叫声。
鸟哺:喂食。
萍动:浮萍摇动。
鱼过:鱼儿游过。
细径:小路。
饶:布满。
苔藓:青苔藓。
阴墙:阴暗的墙壁。
引:引来。
薜萝:藤萝。
角巾:头戴角巾。
倒侧:随性而躺。
疏懒:懒散。
如何:我心所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景象,充满了生命力和诗意。开篇“过雨芰荷乱”,即设定了一个雨后湿润、植物繁茂的环境,"芰"是一种水生的草本植物,而"荷"则是大家熟知的荷花,这里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致。紧接着“繁阴竹树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密集而丰富的自然氛围。

诗人通过“雏声知鸟哺”和“萍动见鱼过”,展现了对细微声音和微小运动的观察,这不仅展示了作者敏锐的感官体验,也让读者能够贴近自然,感受到其中的生灵活力。

下片“细径饶苔藓”描绘出一条被苔藓覆盖的小路,这种景象常见于幽静的山谷之中,给人以深邃和宁静的感觉。而“阴墙引薜萝”,则是通过攀缘植物薜萝沿着墙壁生长的画面,来突出阴凉墙面的存在感。

最后两句“角巾从倒侧,疏懒欲如何”中的“角巾”可能指的是诗人头戴的简便帽子,“从倒侧”则是说在这种环境中,即使是简单的休息,也显得那么舒缓而自然。末尾的“疏懒欲如何”,表达了一种对周围环境既有所感受又不强求具体行动的心态,似乎是在询问或者反思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怎样放松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夏日三首(其三)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养拙久拚藏姓氏,致身安事巧文章。

汉庭卿相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夏日三首(其二)

黄帘翠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

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

廊阴日转雕栏树,坐冷风生玉碗冰。

满案诗书尘蠹甚,故应疏懒过炎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拚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夏日杂兴四首(其四)

蔬圃茅斋三亩馀,溪光山影动浮虚。

病妻老去惟寻药,稚子年来解爱书。

中散无堪心放荡,冯唐已老兴萧疏。

全真养素安吾分,敢谓轩裳不我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