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七首(其二)

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

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

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

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

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

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元代张翥的《杂诗七首(其二)》描绘了一位诗人对邻居少年的观察和自我反思。首句“叔子邻家儿,探环记前身”暗示了少年可能有着不凡的来历,通过探索环饰似乎能追溯到前世的身份。接下来,“次律求师后,一悟了宿因”表达了少年在学习律法或佛法后,突然领悟到过去的因果关系。

诗人接着以“我亦清源洞,蜕骨岩下人”自比,表明自己曾是清修之人,但在世俗中迷失,追求名利导致丧失了本真。“误堕声利区,驱驰丧其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陷入功名利禄漩涡的懊悔。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沦,反而借酒浇愁,忘却贫贱,“所以付樽酒,都忘贱与贫”。

最后两句“惜无还丹术,高举遗世尘”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但遗憾没有长生不老之术。他期待着如同仙人般乘鹤归去,远离纷扰,“悠悠笙鹤期,旷望三山津”,流露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疏离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少年的悟道和自己的失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收录诗词(826)

张翥(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字:仲举
  • 籍贯:晋宁(今山西临汾)
  • 生卒年:1287~1368

相关古诗词

杂诗七首(其三)

寒日迫县车,寸阴老愈惜。

晨趋理公务,暮返亲坟籍。

究往发孤愤,思来抱深惕。

理惬复相忘,神劬聊一息。

湛然拥襟坐,栩栩鼻端白。

千龄与化终,不朽在方策。

圣哲有明训,学道庶自益。

形式: 古风

杂诗七首(其四)

寒夜何皛皛,中庭积繁霜。

天风下河汉,万里流玉光。

羽衣四三人,各乘白凤凰。

笙响发空际,游云高驰翔。

无缘执霞佩,揽结双明珰。

愿托月中桂,终古有馀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杂诗七首(其五)

陇坂何崎岖,行人且复止。

直上望晴川,遥遥忆乡里。

流离肝肠断,悲歌不能已。

一身已遐征,永念同室子。

何殊转蓬科,随风四散起。

虽得同根生,不得同根死。

吾洒古今泪,多于陇头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杂诗七首(其六)

春江采瑶草,将以伸缱绻。

初期拾翠洲,复道滋兰畹。

美人隔花深,歌竟瑶瑟偃。

临流不可见,恍忽心未稳。

佳时难骤得,鶗鴂鸣已晚。

祇有千古思,绵绵楚波远。

黎丘之丈人,归路逢奇鬼。

既为鬼所惑,又复鬼其子。

夏南滑蜀梁,俯影明月里。

背走谓伏鬼,而又鬼诸已。

此皆非鬼者,特以疑故死。

憧憧奸佞徒,情状实鬼尔。

匿迹不自惭,胡为满朝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