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十首(其一)

胸中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且无佛法继传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对世间情感的超脱与内心的平静。

首句“胸中何爱复何憎”,开篇即点出僧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豁达,他没有世俗的爱恨情仇,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自愧人前百不能”一句,透露出僧人对自己在人前表现的谦逊与自省,虽有不足,却能坦然面对。

“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两句,生动描绘了僧人在山林中的生活情景。他拾起断裂的云朵修补破旧的僧衣,攀爬陡峭的山路,架设枯藤作为支撑,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閒一个僧”描绘了僧人所处环境的壮丽与宁静。群山环绕之中,一间简陋的小屋,一位孤独的僧人,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

“除此现成公案外,且无佛法继传灯”则表达了僧人对于佛法传承的深思。除了眼前的修行与悟道之外,他思考着如何将佛法继续传播下去,体现了其对佛法的虔诚与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与佛法传承的高尚情操,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山居十首(其二)

数朵奇峰列画屏,参差泉石畅幽情。

青茅旋㔶尖头屋,黄叶频煨折脚铛。

云合暮山千种态,鸟啼春树百般声。

世间出世閒消息,不用安排总现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山居十首(其三)

见山浑不厌居山,就树诛茅缚半间。

对竹忽惊禅影瘦,倚松殊觉老心閒。

束腰懒用三条篾,扣己谁参一字关。

幸有埋尘砖子在,待磨成镜照空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居十首(其四)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沈沈。

厓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水居六首(其一)

道人孤寂任栖迟,迹寄湖村白水西。

四壁烟昏茅宇窄,一天霜重板桥低。

惊涛拍岸明生灭,止水涵空示悟迷。

万象平沈心自照,波光常与月轮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