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停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夕阳下,水鸟带着波光飞翔。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上落下蒙蒙细雨,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

注释

南湖:指镜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
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
一说指栏杆,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
翻翻: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
菱荇: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
回塘:曲折回绕的池塘。
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雾雨:蒙蒙细雨。
潇湘:原指湘江与潇水,此指湘江。
篷艇:即篷船。
篷,一作“蓬”;艇,一作“顶”。
东归客:指作者自己。
归,一作“游”。
楚乡:指作者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这两句写出了湖面上清凉的微风吹拂,使得水中的菱角和荇菜随着波浪翻滚,充盈在回形的小池塘中。这不仅描绘了夏日湖面的生机,也传递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这两句则是写诗人所乘的简陋小船停靠在野岸边,与春天的青草相依。同时,水鸟在晚霞中起舞,其动态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这两句通过对芦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描述,以及波浪连绵不绝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同时也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芦叶的轻吟和水波的涛声。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乘坐简陋的小船(篷艇),心中充满对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天里,他不断地凝视着眼前的景色,用心中的画面来回忆那遥远而美好的楚乡。

整首诗通过对湖上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美。

收录诗词(393)

温庭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本名岐。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字:飞卿
  •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
  • 生卒年:约812—866

相关古诗词

春日

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

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

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违。

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春日访李十四处士

花深桥转水潺潺,角里先生自闭关。

看竹已知行处好,望云空得暂时闲。

谁言有策堪经世,自是无钱可买山。

一局残棋千点雨,绿萍池上暮方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

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开一夜风。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