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诗人在江外找到一个真实的隐居之所,已经度过了不少岁月。他在西术附近建造了自己的小屋,并种植树木,现在这些树木已经长成,形成了浓密的阴凉。偶尔有人到访,但车马的声音却被林中阻隔,只能遥远地传来。
诗人自称能够超脱世俗尘事,他的心灵如同咫尺(古代的一种量具)一样,可以衡量和清扫心中的尘埃。对于道家的修行,庐霍(即庐墓,指隐居之所)只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
随着秋天的到来,院子里的树木落叶,仰望时,只见日光透过稀疏的树梢。这是诗人兴高采烈的时候,他喜欢采菊花并与朋友们一同漫步。尘世间的烦恼已经不再影响他,而他的远方情感却对着山中的人深深表达。
在一次次的交谈中,诗人的思想进入了理性的洞穴,并不断探索心灵深处的幽暗角落。他渴望得到山中的消息,于是写信给尚禽(可能是隐居之人或同道者),希望得到回音。
不详
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华堂良宴开,星使自天来。
舞转朱丝逐,歌馀素扇回。
水光凌曲槛,夜色霭高台。
不在宾阶末,何由接上台。
千年埋没竟何为,变化宜将万物齐。
安得风胡借方便,铸成神剑斩鲸鲵。
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
风光九十无多日,难惜尊前折赠人。
云外千寻好性灵,伴杉陪柏事孤贞。
招呼暑气终无分,应和凉风别有声。
细雨洒时花旋落,道人食处叶重生。
如逢郢匠垂搜采,为栋为梁力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