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香炉峰顶

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

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

攀萝蹋危石,手足劳俛仰。

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

上到峰之顶,目眩神恍恍。

高低有万寻,阔狭无数丈。

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

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

纷吾何屑屑,未能脱尘鞅。

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翻译

遥望着高耸的香炉峰,心中充满向往耳目所及的美景。
常年被俗务牵绊,今日才有机会一游。
攀着藤蔓踩着险峻的石头,手脚忙碌地上下移动。
同行三四人,只有两人有勇气登上去。
登上峰顶,眼前景象令人眼花缭乱,神志恍惚。
山峰高低起伏有万千寻,宽窄无以计数丈。
若不拓宽眼界,怎能理解天地的广阔。
江水细得如同绳子,湓城小得如同手掌。
我为何如此忙碌琐碎,无法摆脱尘世的束缚。
归来后独自感叹,低头步入如同蚂蚁窝的世俗中。

注释

迢迢:遥远的样子。
香炉峰:指庐山的香炉峰,著名景点。
物役:被事物所牵累,指俗务。
俛仰:俯首和抬头,这里指手脚并用攀登。
湓城: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江西九江。
尘鞅:尘世的羁绊,比喻世俗事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香炉峰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哲思。诗中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如“迢迢香炉峰”、“攀萝蹋危石”等,展现了山峰的陡峭与险峻,以及诗人登顶时的心情和体验。

“心存耳目想”,表达了对这次登山经历的珍视和回味。“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则透露了诗人对于摆脱世俗羁绊的一种渴望,这次成功登顶是他长久以来的一个突破。

“上到峰之顶,目眩神恍恍”,描写了登顶后的震撼感受。山峰的高峻让诗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扩展,这种感觉超越了日常的视听界限,使他意识到了宇宙的广阔。

“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则是从高处看下面的景象,将江河和城市比作细线与手掌,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纷吾何屑屑,未能脱尘鞅。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显示了诗人对于自己不能彻底摆脱尘世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可能再次陷入俗世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登山这一具体行动,抒写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出唐代士大夫对于超越现实、寻求精神自由的一种普遍情怀。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登商山最高顶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

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

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形式: 古风

短歌行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圆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形式: 乐府曲辞

答友问

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紫藤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

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

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