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魏学洢所作的《和陶饮酒》系列之一的第十九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荣华的不屑,体现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首句“顽隐耻泉石,鳏官耻荣仕”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于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渴望,同时也对官场的荣华富贵持有鄙视的态度。接下来,“当余无事时,世纷孰缠已”则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闲适生活状态,即在没有公务缠身的时候,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然而,“胡为俯仰间,赧赧亦怀耻”转折之处,诗人似乎对自己的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产生了自责和羞愧,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世俗压力时的无力和逃避,并为此感到羞耻。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溯风一登高,秋思几千里”描绘了一幅登高远眺的画面,秋风中诗人的心境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变得深远,思绪也随风飘荡至千里之外。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释放。
“天地一何旷,渺茫窅无纪”进一步扩展了诗人的视野和思考,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广阔无垠的天地之中,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这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苟不与之然,堕落无底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坚持,即使面对诱惑和困境,也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坚守自我,不坠青云之志。而“所耻其在兹,日月曷敢恃”则强调了诗人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认为不应依赖于外在的时光流逝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来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远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