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同流谁往还,终日掩柴关。
壁观少林寺,门风先洞山。
道场随处是,心地本来閒。
指我常河水,都忘鬓发斑。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张方平所作,名为《贻辰长老》。诗中描绘了作者与一位长老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
首句“同流谁往还,终日掩柴关”描绘了两位长老在深山中的隐居生活,他们远离尘嚣,每日闭门静修,仿佛与世隔绝。接着,“壁观少林寺,门风先洞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暗示两位长老如同古代高僧一般,远离世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道场随处是,心地本来閒”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理解,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点或形式,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表明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高度认同,认为修行的本质在于心灵的解放和内在的平和。
最后,“指我常河水,都忘鬓发斑”以常河水比喻时间的流逝,暗示岁月如流水般匆匆,但两位长老的心境却如同常河一般恒定不变,不为外物所动。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长老们超脱世俗、保持内心纯净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长老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禅宗修行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探索的追求。
不详
车马交尘路不停,势家门巷密如萍。
张汤筋力奈寒暑,楼护口舌摇风霆。
机牙潜发如驰传,声影相连若建瓴。
此地岂容山野客,盍归乎来掩岩扃。
香严昔向沩山住,只作田翁学牧牛。
路绝纤尘宁见迹,野无寸草漫回头。
晴天任去云作伴,露地閒眠夜不收。
却问清居真了未,树边蓑笠为谁留。
海内故人少,市楼新酒醇。
与君聊一醉,公袂此残春。
北道邢台路,东州泗水滨。
相期复何处,京洛旧风尘。
平也青云器,乡评推孝廉。
高怀焦尾澹,壮节湛卢铦。
与我偏心照,论交以道詹。
逸群容策蹇,美盼对无盐。
振楫期同济,提衡岂致嫌。
前年税征鞅,弥月憩衡苫。
环堵藜为榻,圭门席挂檐。
未曾忧四壁,聊与醉青帘。
且默何尝说,虽寒不附炎。
伏龙当自起,跃马要谁占。
舌在居贫乐,情亲茹蓼甜。
雅游伤遽散,流景顾将淹。
信断伤秋雁,愁多伴夜蟾。
不堪男女泪,北望一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