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茂德来徵应,流泉入咏歌。
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有草恒垂露,无风欲偃波。
为看人共水,清白定谁多。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开篇“茂德来徵应,流泉入咏歌”两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意境,茂盛的美德如同天籁之音召唤着自然之声,与流水相融合,共同演绎一曲赞歌。这里,“茂德”可能指的是人格或品德上的修养,而“徵应”则是对这种修养所引发的自然回响。
接着,“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两句,则将视角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含灵符”在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或神秘力量,而“上善”则是对这种力量至高无上的赞颂。紧接着,“作字表中和”表明诗人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第三句“有草恒垂露,无风欲偃波”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草木间常年挂着露珠,即便无风,也似乎能感受到水波微动的意愿。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在细微之处所蕴含的生命力。
最后,“为看人共水,清白定谁多”则是诗人对眼前景象的一种沉思。面对同样的人与流水,诗人思考着如何衡量那份纯净与明澈。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
不详
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笑笑傍溪花,丛丛逐岸斜。
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
照灼如临镜,䒠茸胜浣纱。
春来武陵道,几树落仙家。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门,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湖岸缆初解,莺啼别离处。
遥见舟中人,时时一回顾。
坐悲芳岁晚,花落青轩树。
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