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赐闲湖有烟柳数株,每当蘋飙告凄,不能无蕉萃迷离之绪,斜照无语,微波可怜,话春梦而已,阑写秋痕而弥瘦,红桥翠槛,渺渺兮余怀也

依约白门路,吹透玉箫凉。

阑干卐字曾倚,秋影压波荒。

忆自湘麋瘦损,谁把画桥疏柳,愁得者般黄。

流水送蝉语,容易又斜阳。灵和殿,章华苑,永丰坊。

而今休问张绪,休问杜秋娘。

堤上香骢何处,有个卷帘人待,烟雨悄相望。

界破一条绿,无梦到红墙。

形式: 押[阳]韵

鉴赏

这两首诗都是以秋日景色和情感抒发为主题,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过往的追忆。

第一首《水调歌头》中,“依约白门路,吹透玉箫凉”描绘了一幅清凉的秋夜画面,白门路旁,玉箫声悠扬,透露出淡淡的哀愁。接着,“阑干卐字曾倚,秋影压波荒”通过阑干和卐字形图案,以及秋影倒映在水面的景象,渲染了寂寥与荒芜的气氛。诗人回忆起湘江边的往事,自己因思念而消瘦,感叹画桥柳色也带上了愁绪。“流水送蝉语,容易又斜阳”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感触,流水声中蝉鸣,夕阳西下,更显孤独。

第二首《水调歌头》同样以湖边烟柳为背景,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而今休问张绪,休问杜秋娘”借用了张绪和杜秋娘的典故,表达不再追问过去的情感,暗示了生活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堤上香骢何处,有个卷帘人待,烟雨悄相望”描绘了空荡的堤岸和等待的人,烟雨中的画面更添凄迷。最后,“界破一条绿,无梦到红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宫廷生活的遥想,如今只能在梦中追寻那已逝的繁华。

两首诗都以秋日景色为载体,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对过去的追忆,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易顺鼎的词作,既有传统诗词的韵味,又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感受,展现了晚清末年至近代初诗词的新风貌。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唐多令.由湘湾泛舟归里

蝉咽水亭幽。帆迟为雨留。做凉波、催送行舟。

一笛吹来枫叶响,人正倚、隔江楼。芳事梦中休。

筝船几度游。许多情、拚付残秋。

渺渺相思愁岁晚,凭唤起、旧盟鸥。

形式:

浣溪纱

彩凤孤飞去未还。刺桐花下掩朱关。

旧巢秋冷碧云端。

金锁忏来曾此夕,玉箫吹到是何年。

丹山梦在有无间。

形式:

霜叶飞.悼王芷䑳,用玉田集中韵

紫箫吹杳。湖桥路,者回惊换烟草。

小山桂隐漫重招,奈故人怀抱。记几度、斜街月晓。

逢君不分今生早。

趁胜流星聚,惯驱使青春,年时醉语堪笑。

谁念归也无价,瘦鹃声里,蹇驴空蹋残照。

便骑笙鹤上瑶天,带软红多少。还怕是、鬓丝催老。

玉楼先有秋风到。

休再问、黄垆酒阵,花围梦都荒了。

形式:

忆旧游

正新凉款蝶,旧韵抛蝉,画稿添修。

冶思销磨尽,向湖桥唤酒,此意悠悠。

帘阴悄垂细雨,无处问妆楼。

怕路仄红廧,波平翠槛,望损湘眸。孤舟。

泊江岸,听断雁筝弦,似诉漂流。

因甚芳悰减,剩题笺桂馆,谱笛蘋洲。

楚衣待将荷剪,零落一身秋。

又到了重阳,黄花满地都是愁。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