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夏良胜对庐山的感慨与怀念,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读到的关于二泉的诗句与实际见到庐山后的感受,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深刻印象和对邵二泉先生的怀念之情。
首句“少年曾诵二泉诗”,诗人回忆起年轻时读过关于二泉的诗句,那时的他或许并未真正领略到庐山的魅力。接着,“不似庐山未见时”一句转折,强调了自己在见到庐山之后,对先前读过的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苍翠已从言外得,巑岏到使梦中迷”两句,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给诗人带来的震撼。苍翠的山色仿佛在言语之外就已经被诗人所感知,而庐山的巍峨险峻甚至让诗人在梦中都感到迷醉。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对诗人的强烈影响。
“欧公履历能忘险,朱子文章足解疑”两句,诗人以欧阳修和朱熹为例,说明了他们丰富的经历和深邃的学问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困难,解答疑惑。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庐山的险峻与欧公、朱子的智慧相联系,进一步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赞叹和对知识力量的肯定。
最后,“今日维舟访真迹,三君容我?前旗”两句,点明了诗人的行动——他乘船来到庐山,寻找着邵二泉先生的足迹,并邀请三位先贤(欧公、朱子、邵二泉)一同前行。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先贤智慧的敬仰以及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