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砺十首(其八)

偶背文明时,万事暗苍莽。

诏汝一世人,父亡子焉往。

良心油然生,千载垂清响。

与道同周流,光明塞穹壤。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十三砺十首(其八)》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思考和对道德、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偶背文明时,万事暗苍莽”,开篇即以“文明”与“苍莽”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在文明背离之时,世间万物陷入了一片混沌不明的状态。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体现了他对道德沦丧、人心迷失的深切感慨。

接着,“诏汝一世人,父亡子焉往”一句,通过“诏汝”这一拟人化的手法,强调了个人在世间的责任与使命。在父亲(象征着先辈或传统)去世后,作为子女(象征着新一代)应当如何继续前行,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成为诗中的核心议题。

“良心油然生,千载垂清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自觉和个人良知的重视。他认为,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清明,如同清泉之于大地,能够穿越千年,留下不朽的回响。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期许,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呼唤。

最后,“与道同周流,光明塞穹壤”将主题升华至宇宙层面,强调了道德与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与自然之道同在,光明照耀天地之间,寓意着道德的力量超越时空,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体与社会、道德与自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郑思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具有强烈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十三砺十首(其九)

王道一陵夷,风俗愈卑隘。

至于读书者,见利直下拜。

一或持高论,聚笑议为怪。

谁其振木铎,与世开聋聩。

形式: 古风 押[卦]韵

十三砺十首(其十)

夙生抱一诚,天亦莫能破。

云胡白昼中,开眼而死坐。

猛然风雨生,一叱万邪挫。

卒使世上人,子孙未相贺。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题萧梅初旧所藏钱塘王畿图二首(其一)

阴山腥马蹂京尘,锁杀宫花不识春。

哭问钱塘江上月,如今谁是去邠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题萧梅初旧所藏钱塘王畿图二首(其二)

抚膺唁国问苍苍,郭唶声中喜气昌。

偷报故都忠义士,赵家天下又南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