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

慈恩古塔一閒登,瘗鹤铭亡问寺僧。

旧壁编题唐进士,远烟多见汉原陵。

感怀已寄无穷事,纵目还须最上层。

不省风铃缘底语,至今谁是佛图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雁塔》由明代诗人王越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情感,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思考。

首联“慈恩古塔一闲登,瘗鹤铭亡问寺僧”,诗人独自登上慈恩古塔,古塔上的瘗鹤铭似乎已经不在,他向寺中的僧人询问,却无人能解答。这里以古塔和瘗鹤铭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消逝。

颔联“旧壁编题唐进士,远烟多见汉原陵”,诗人继续在古塔周围探寻,发现墙壁上刻着唐代进士的名字,远处的烟雾中可见汉代的陵墓。这一联将时间线拉长,从唐代到汉代,展现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与对历史的敬畏。

颈联“感怀已寄无穷事,纵目还须最上层”,诗人感慨万千,将自己的思绪寄托于无尽的历史往事之中,他抬头望向塔顶,似乎想要在最高处找到答案或释放内心的情感。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考与情感的释放,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尾联“不省风铃缘底语,至今谁是佛图澄”,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风铃为何而鸣?至今又有谁能成为像佛图澄一样的人物呢?这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也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蕴含着对智慧与道德传承的期待。

整体而言,《雁塔》通过对慈恩古塔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的缅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117)

王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许先生草亭韵(其一)

绿浃浓云压树低,唫魂清入画图迷。

群蜂酿蜜争输课,一鹤将雏恣啄泥。

刘向昔居天禄阁,杜陵今住浣花溪。

诗成几度无人和,閒就芙蓉叶上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次许先生草亭韵(其二)

风静疏帘落絮低,雨晴香径绿阴迷。

虎须半露蒲穿石,龙角全舒笋透泥。

东面树连西面树,南头溪灌北头溪。

更怜野鸟春声巧,似把山童小字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和显章宋公马嵬坡韵

妖血流红古道傍,翠华西幸悔淫荒。

凄凉旧事空尘梦,冷落残魂送夕阳。

自昔玉颜多贾祸,至今黄土尚馀香。

锦绷绣袜休深咎,廊庙非才更可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希闻上人韵寄许节之

记得临岐折柳枝,人生难会易分离。

夜长剩有思君梦,路远都无寄我诗。

满院落花春去早,一帘斜日燕归迟。

区区功业成何用,赢得閒愁上两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