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此诗寄之

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

独依旧社传真法,要与遗民度厄年。

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反林泉。

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三吴之地的来往如同一场梦,昔日的朋友大多已化为尘土。
我独自坚守旧时结社的传法,想要与遗留在世的人共度艰难岁月。
听说赵老先生最近已经辞官归隐,竺翁早已回归山林。
何时能手握拐杖与你一同漫步,随心所欲地生活,不再修行佛法。

注释

三吴:古代地区名,包括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一部分。
冢累然:形容墓葬众多,暗示友人逝世者多。
依旧社:指旧有的社团或结社活动,可能指佛教或某种文化团体。
遗民:指流离失所或失去权力的人,这里可能指社会边缘群体。
印绶:古代官员的象征物,这里指赵叟的官职。
反林泉:指归隐山林,过隐居生活。
策杖:拄杖行走,象征年迈或闲适生活。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学禅:学习佛教禅宗,这里指修行佛法。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所作,通过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佛法的追求。开篇“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两句,表达了时间流逝、朋友相继去世的哀伤之情。"独依旧社传真法, 要与遗民度厄年"则展示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以及希望通过佛法帮助他人度过困难时期。

中间两句“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反林泉”提到了两个人物,可能是与佛学或修行有关的人物,他们或许已经返回了各自的生活状态。"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一同出行,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不再拘泥于禅学。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对生活变迁、友情消逝以及个人信仰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着他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深厚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人。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送表忠观钱道士归杭,并引

先王旧德在民心,著令称忠上意深。

堕泪行看会祠下,挂名争欲刻碑阴。

凄凉破屋尘凝坐,憔悴云孙雪满簪。

未信诸豪容郭解,却从他县施千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舶趠风,并引

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

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

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丁公默送蝤蛑

溪边石蟹小于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有书见及

使君闲如云,欲出谁肯伴。

清风独无事,一啸亦可唤。

来从白蘋洲,吹我明月观。

门前远行客,青衫流白汗。

问子何匆匆,王事不可缓。

故人钱与李,清庙两圭瓒。

蔚为万乘器,尚记沟中断。

子亦东南珍,价重不可算。

别情何以慰,酒尽对空案。

惟持一榻凉,劝子巾少岸。

北风那复有,尘土飞灰炭。

欲寄二大夫,发发不可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