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趠风,并引

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

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

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三十天已过黄梅雨季节,我从远方乘船而来遭遇疾风。
船只在山间曲折河道中穿行,瞬间江面变得清澈,满载东流的江水中。
落叶般的惊风飘摇,似乎提前带来了秋天,唤醒了沉睡的老人。
我想写下像《快哉赋》那样的佳作,却又因离别而犹豫,不知是喜悦还是忧伤。

注释

三旬:指三个月。
黄梅雨:江南地区夏季多雨的天气。
舶趠风:疾速的海风或江风。
萦回:盘旋、曲折。
山曲:山区的弯曲水道。
一时:忽然、瞬间。
惊飘蔌蔌:形容风声急促。
先秋叶:比秋叶还早的风。
昏昏嗜睡翁:困倦的老者。
兰台:古代官署名,这里借指文人雅士。
快哉赋:表达快乐情感的文学作品。
雌雄:这里可能指离别之情,也可能寓言人生选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雨后江上的景象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三旬已过黄梅雨"表明连续多日的细雨已经过去,黄梅时节的湿润气候为万里长江带来了生机。"万里初来舶趠风"则形象地描绘了来自远方、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船只在春风中破浪前行的壮观景象。

"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这里,"几处"暗示了广阔的空间范围,而"萦回"则传递出河流蜿蜒曲折之意;"度山曲"进一步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一时清驶满江东"则是对整个景象的高度概括,展现了江水在春天中变得澄清而充盈的情状。

接下来的"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诗人通过对落叶和被唤醒的睡者形象的描绘,传达了春日气息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惊飘”表现出落叶之轻盈,而“蔌蔌先秋叶”则强调了这些树叶早已带有秋天的色彩;“唤醒昏昏嗜睡翁”则以此景象唤起沉睡者,传递了一种春日唤醒生命力的意境。

最后一句"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才子嵇康在兰台上所作《快哉赋》的向往和想象,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古人笔下雌雄之分的某种不满或审视。这里,"欲作"体现出一种创作的冲动,而“却嫌”则表达了一种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春天景象的深刻领悟,以及他对于古典文学创作中性别分化的个人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丁公默送蝤蛑

溪边石蟹小于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有书见及

使君闲如云,欲出谁肯伴。

清风独无事,一啸亦可唤。

来从白蘋洲,吹我明月观。

门前远行客,青衫流白汗。

问子何匆匆,王事不可缓。

故人钱与李,清庙两圭瓒。

蔚为万乘器,尚记沟中断。

子亦东南珍,价重不可算。

别情何以慰,酒尽对空案。

惟持一榻凉,劝子巾少岸。

北风那复有,尘土飞灰炭。

欲寄二大夫,发发不可绊。

形式: 古风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一)

城中楼阁似鱼鳞,不见清风起白蘋。

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

窥船野鹤何曾下,见烛飞虫空自驯。

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二)

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海螯要共诗人把,溪月行遭雾雨霾。

乡国飘零断书信,弟兄流落隔江淮。

便应筑室苕溪上,荷叶遮门水浸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