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秋

褰帘听秋信,晚傍竹声归。

多故堪伤骨,孤峰好拂衣。

梧桐凋绿尽,菡萏堕红稀。

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拉开窗帘聆听秋天的消息,傍晚时分伴随着竹林声回家。
历经诸多变故令人心痛,孤独的山峰正好拂去尘衣。
梧桐树的绿叶已经凋落殆尽,荷花也稀疏地掉落了红色的花瓣。
唯恐我的身影与内心不符,令人嫌弃言行不一。

注释

褰帘:拉开窗帘。
秋信:秋天的消息。
晚傍:傍晚时分。
竹声:竹林中的声音。
多故:历经很多变故。
堪伤骨:让人心痛至极。
孤峰:孤独的山峰。
拂衣:指远离尘嚣或辞官归隐。
梧桐:一种树名,常用于文学中象征萧瑟或离愁。
凋绿:叶子凋零,绿色消退。
菡萏:荷花的别称。
堕红稀:红色的荷花稀疏地掉落。
却恐:唯恐,只怕。
吾形影:我的身影,比喻自己的行为表现。
嫌心与口违:内心与言行不一致,让人讨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午后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褰帘听秋信"一句,设定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在室内轻启窗帘,聆听外面传来的秋天的声音,这个动作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期待和对外界变化的关注。"晚傍竹声归"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傍(傍读如“傍”,意为倚靠)晚风中的竹声,如同诗人内心的回响,给人以深远的联想。

"多故堪伤骨"一句,用"故"字表达了一种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而"堪"则是古代一种说法,意指伤感或哀愁。这里诗人通过"孤峰好拂衣"来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情感,这里“孤峰”可以理解为独自一人站在高处,“拂衣”则是一种优雅的动作,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梧桐凋绿尽"和"菡萏堕红稀"两句,描绘了秋天树叶纷飞、花瓣零落的景象。这些生动的自然图景,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时光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却恐吾形影,嫌心与口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真实性的一种担忧。这里“形影”指的是外在的行为举止,而“心与口违”则是内心真意与言语间的不一致。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个人诚信的重视,也流露出了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和道德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写意,构建出一种秋思引发的内心独白。它不仅是对外部世界变化的观察,也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自我省察。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惊秋

晓窗惊觉向秋风,万里心凝淡荡中。

池影碎翻红菡萏,井声乾落绿梧桐。

破除闲事浑归道,销耗劳生旋逐空。

妖杀九原狐兔意,岂知丘陇是英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晚夏金江寓居答友生

日日冲残热,相寻入乱蒿。

闲中滋味远,诗里是非高。

碧耸新生竹,红垂半熟桃。

时难未可出,且欲淬豪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梓栗杖送人

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欲游龙山鹿苑有作

龙山门不远,鹿苑路非遥。

合逐闲身去,何须待客招。

年华残两鬓,筋骨倦长宵。

闻说峰前寺,新修白石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