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赠送梓栗杖给友人的情景。开篇“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两句,既点明了赠送的物品是一根来自名山天台的梓栗杖,又形象地描绘出了这根杖的长度和它的特殊来源。接着“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两句,则写出了友人手持此杖离别时的情景,客人回到遥远的青洛之地,而禅师则继续在白云深处修行。
中间两句“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禅学的深刻理解,通过探索大自然(探龙穴)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出世)。这里也隐含着禅师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在修行中指向内心的佛性。
最后两句“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则表达了诗人在江边赠送梓栗杖给朋友之后,自己手持简陋的竹杖(筇杖)继续向着东林方向前行。这不仅是对友情的一种传递,也象征着禅者的无常和自我修行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对梓栗杖的赠送,展现了禅学中对于物品简朴、精神超脱的态度,以及对自然和朋友情谊的深刻理解。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龙山门不远,鹿苑路非遥。
合逐闲身去,何须待客招。
年华残两鬓,筋骨倦长宵。
闻说峰前寺,新修白石桥。
不惜白日短,乍容清夜长。
坐闻风露滴,吟觉骨毛凉。
兴寝无诸病,空闲有一床。
天明振衣起,苔砌落花香。
津亭虽极望,未称本心闲。
白有三江水,青无一点山。
新鸿喧夕浦,远棹聚空湾。
终遂归匡社,孤帆即此还。
晨午殊丰足,伊何挠肺肠。
形容侵老病,山水忆韬藏。
必谢金台去,还携铁锡将。
东林露坛畔,旧对白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