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栗杖送人

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禅宗有什么可送作临别礼物呢,只有一根来自天台山的拐杖。
你拄着它归去,路途遥远,跨越青翠的洛水;僧人拿着它进入云雾缭绕的深山。
游历山川时,它曾助人探寻幽秘的龙穴;超脱尘世,则期望能指引向佛的本心。
今日在江边赠与你后,我将带着这竹杖转身前往东边的山林。

注释

禅家:指禅宗的和尚或修行者。
何物:什么东西。
赠分襟:作为分别的礼物,分襟比喻离别。
天台杖:产自天台山的拐杖,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
一寻:长度单位,古时一寻约为八尺,这里泛指一根。
拄去:拄着拐杖离开。
客归:指友人或客人归去。
青洛:青翠的洛水,可能代指远方的河流。
采来:获取,此处指得到拐杖。
僧:和尚,僧侣。
白云深:云雾缭绕的深山,形容山高且隐秘。
游山:游览山川。
曾把:曾经用来。
探龙穴:探索险峻隐秘的地方,龙穴象征神秘之地。
出世:超脱世俗,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期将:期望能够。
指佛心:指引人们理解佛教的真谛。
此日:今天。
江边:江河之畔,送别的地点。
赠君:赠送给你。
却:然后。
携:携带。
筇杖:竹杖,这里特指天台杖。
向东林:向东边的山林走去,可能指返回修行地或继续修行之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赠送梓栗杖给友人的情景。开篇“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两句,既点明了赠送的物品是一根来自名山天台的梓栗杖,又形象地描绘出了这根杖的长度和它的特殊来源。接着“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两句,则写出了友人手持此杖离别时的情景,客人回到遥远的青洛之地,而禅师则继续在白云深处修行。

中间两句“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禅学的深刻理解,通过探索大自然(探龙穴)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出世)。这里也隐含着禅师对友人的期许,希望他能在修行中指向内心的佛性。

最后两句“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则表达了诗人在江边赠送梓栗杖给朋友之后,自己手持简陋的竹杖(筇杖)继续向着东林方向前行。这不仅是对友情的一种传递,也象征着禅者的无常和自我修行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对梓栗杖的赠送,展现了禅学中对于物品简朴、精神超脱的态度,以及对自然和朋友情谊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欲游龙山鹿苑有作

龙山门不远,鹿苑路非遥。

合逐闲身去,何须待客招。

年华残两鬓,筋骨倦长宵。

闻说峰前寺,新修白石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清夜作

不惜白日短,乍容清夜长。

坐闻风露滴,吟觉骨毛凉。

兴寝无诸病,空闲有一床。

天明振衣起,苔砌落花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渚宫江亭寓目

津亭虽极望,未称本心闲。

白有三江水,青无一点山。

新鸿喧夕浦,远棹聚空湾。

终遂归匡社,孤帆即此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渚宫自勉二首(其一)

晨午殊丰足,伊何挠肺肠。

形容侵老病,山水忆韬藏。

必谢金台去,还携铁锡将。

东林露坛畔,旧对白莲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