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

惊波触南崖,反怒射北壁。

苍山相与排,所谓小孤石。

蟠根万仞渊,耸角百丈碧。

祠堂豁精严,行旅进粉泽。

或云妇女神,肸蚃颇有迹。

吾知定名意,似欲旌介特。

流俗失其真,传闻莫开释。

居人私其利,祸福妄损益。

竞为媢妒说,以诬聪明德。

先王秩山川,礼典有庙食。

奈何媚于灶,屈己忘正直。

吾欲为小孤,作书解行客。

复恐不见从,嗟哉世多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小孤山》,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诗中描绘了小孤山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它的误解。首先,诗人通过“惊波触南崖,反怒射北壁”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小孤山周围波涛汹涌的景象,山势险峻,波浪反弹,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接着,“苍山相与排,所谓小孤石”则点出了小孤山的独特之处,它与周围的山峦相对而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块孤石。

“蟠根万仞渊,耸角百丈碧”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小孤山的雄伟壮观,山脚深埋于万丈深渊之中,山顶直插云霄,绿树葱茏,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随后,“祠堂豁精严,行旅进粉泽”描述了小孤山上的寺庙庄严,来往的旅人虔诚地涂上粉泽,表达了人们对这座山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诗人提出了对小孤山的传说和误解:“或云妇女神,肸蚃颇有迹。吾知定名意,似欲旌介特。”有人认为小孤山是一位女性神灵,其存在有迹可循,诗人的理解可能是为了表彰这种独特性。然而,诗人在后文指出,这些流传的说法往往失真,人们在传播时难以分辨真伪,甚至有人为了私利而曲解事实,以至歪曲了小孤山的真实形象。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小孤山正名的愿望:“吾欲为小孤,作书解行客。复恐不见从,嗟哉世多惑。”他想为小孤山撰写一篇文章,解释给过往的旅人听,但又担心世人难以接受真相,感叹于世间的迷惑与误解。

整首诗通过对小孤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新种杂花树

天地大逆旅,浮生远行客。

大无万里异,远不百年役。

乘流惟其遇,得性从所适。

何必思旧乡,而复名一宅。

此邦非吾土,此庐非我迹。

彼我苟巳齐,宾主不足择。

终树宿所好,及閒易为力。

芳草十馀品,往往手自植。

春风二月交,重叠庭下碧。

欣欣生意好,一一见颜色。

对之默终日,澹若无情极。

四时背人驰,壮士每叹息。

忧来忽无方,外物不可释。

中和一相伐,头发先为白。

萱乎尔能忘,于我独有德。

形式: 古风

滕司谏知泾州

天狼东南鸣,雨矢西北集。

覆载岂不容,缚虎宜在急。

诗书擢将帅,高枕付城邑。

权变非武臣,恩威在呼吸。

壮夫气已激,义士感成泣。

籍籍名四喧,萧萧发竞立。

行旂乱鹰集,已有边风入。

遥知谒明光,介胄但长揖。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城下

秋成雨更绿,高下共萋萋。

浮烟晚自起,归鸟暝争栖。

山谷入幽想,茅茨多旧蹊。

日涉遂成趣,身将麋鹿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庶几堂

徂暑亦已烦,清旦尚馀爽。

薰风应候至,芳物与春往。

庭树交浮阴,山禽转清响。

空堂更幽寂,初日正苍莽。

时节无所感,忘言以为赏。

形式: 古风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