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游朴所作,名为《将行役浙中留别孙俟居寅长时孙方以谏储奉严谴待命穷边未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孙俟居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首联“孤愤堪回少海春,明廷争诵谏书新”描绘了孙俟居因谏言而遭受贬谪的境遇,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于谏言的重视与争论。诗人以“孤愤”形容孙俟居的内心痛苦,同时暗示其谏言虽遭贬斥,却在朝野间引起了广泛讨论,体现了谏言的价值和影响力。
颔联“边城何处宜迁客,国史于今有世臣”进一步阐述了孙俟居被贬至边疆的现实,同时也赞扬了他作为“世臣”的忠诚与担当。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孙俟居被贬边疆这一命运的无奈与惋惜,同时也对其坚守国家利益的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颈联“雄剑气冯南斗上,离心愁向越江滨”运用象征手法,以“雄剑气”比喻孙俟居的正直品格和坚定意志,即使身处边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气节。同时,“离心愁向越江滨”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忧虑。
尾联“尺书此去应稀少,日数遥天雁几巡”以“尺书”象征友人间的通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后通信机会的担忧,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通过“日数遥天雁几巡”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遥远的感慨,也寓意着对友人未来命运的深深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理解,以及对友人品格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情操。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设问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细腻,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