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九日同诸公会饮钟山望草堂有感

倚天钟阜龙蟠,四时青壁云烟润。

陂陀十里,苍鬓夹路,清风缓引。

兰若西边,草堂别崦,遗基犹认。

自猿惊鹤怨,山人去后,谁更向、此中隐。

独爱丹崖碧岭,枕平川、人家相近。

登临对酒,茱萸香细,莓苔坐稳。

老计菟裘,故应来就,林泉佳遁。

怕烟霞笑我,尘容俗状,把山英问。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翻译

倚靠在高耸的钟阜山,龙盘曲回,四季如画,云雾缭绕。
蜿蜒十里的坡地,两旁青丝般的树木夹道,清风徐徐吹过。
兰若寺在西边,草堂依傍着青山,遗迹尚可辨认。
自从山人离去,猿鸣鹤叫空余哀怨,还有谁会来这里隐居。
我独爱那赤红的崖壁和翠绿的山岭,它们靠近平坦的平原,紧邻民居。
登高望远,对酒当歌,细嗅茱萸的香气,坐在莓苔上心境安稳。
我计划退休后,应选择这样的林泉之地,享受美好的隐居生活。
却怕烟霞嘲笑我,世俗的容貌,只能向山间的花草询问答案。

注释

钟阜:形容山势高峻。
龙蟠:形容山势曲折像龙盘旋。
苍鬓:指青色的鬓发,形容树木茂盛。
兰若:古时寺庙的别称。
遗基:遗留的遗址或建筑。
山人:隐士或山居之人。
丹崖碧岭:赤红的山崖和翠绿的山岭。
林泉佳遁:指理想的隐居之地。
烟霞:自然景色,常指云雾和日出日落。
尘容俗状:形容世俗的外貌和状态。
山英:山间的花草,代指自然之物。

鉴赏

这首元代白朴的《水龙吟·九日同诸公会饮钟山望草堂有感》描绘了一幅钟阜龙蟠的山水画卷。"倚天钟阜"展现了山势的雄伟,"四时青壁云烟润"则描绘了四季如画的景致,云雾缭绕,湿润清新。"陂陀十里,苍鬓夹路,清风缓引",写出了道路两旁苍翠树木与清风相伴的宁静。

诗人回忆草堂西边的兰若和草堂遗址,感叹山人离去后,再无隐士踪迹。接着,他表达了对丹崖碧岭的喜爱,那里靠近平川,居民点近在咫尺,登高饮酒,茱萸香气四溢,莓苔铺地,环境宜人。他计划退休后在此过上林泉隐居的生活,然而又担心自己尘世的容颜和俗气会被烟霞嘲笑。

整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与志向,体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反思。

收录诗词(152)

白朴(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改名朴,字太素。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字:仁甫
  • 号:兰谷
  • 生卒年:1226—约1306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

楼船万艘下,钟阜一龙空。

胭脂石井犹在,移出景阳宫。

花草吴时幽径,禾黍陈家古殿,无复戍楼雄。

更道子山赋,愁杀白头翁。记当年,南北恨,马牛风。

降幡一片飞出,难与向来同。

壁月琼枝新恨,结绮临春好梦,毕竟有时终。

莫唱后庭曲,声在泪痕中。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东]韵

水调歌头

三元秘秋水,□□□□□。

天人点破消息,梦里悟南华。

河伯徒□□□,□□□归毫末,一笑井中蛙。

试问漆园老,谁是大方家。□黄钟,推甲子,定无差。

悠悠天理人事,风外万飞沙。

且弄空山明月,自荐寒泉秋菊,睡起漱朝霞。

更欲辨齐物,银海眩生花。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麻]韵

水调歌头

苍烟拥乔木,粉雉倚寒空。

行人日暮回首,指点旧离宫。

好在龙蟠虎踞,试问石城钟阜,形势为谁雄。

慷慨一尊酒,南北几衰翁。赋朝云,歌夜月,醉春风。

新亭何苦流涕,兴废古今同。

朱雀桥边野草,白鹭洲边江水,遗恨几时终。

唤起六朝梦,山色有无中。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东]韵

水调歌头

疏云黯雾树,秋潦净寒潭。

徘徊子隐台下,不见旧书龛。

鹿苑空余萧寺,蟒穴谁传郗氏,聊此问瞿昙。

千古得欺罔,一笑莫穷探。俯秦淮,山倒影,浴层岚。

六朝城郭如故,江北到江南。

三十六陂春水,二十四桥明月,好景入清谈。

未醉更呼酒,欲去且停骖。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