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发秋潦

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

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

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

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

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

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

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

茫茫下双洪,寥落寸心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诗人揭祐民在泰山地区遭遇秋季洪水后的所见所感。开篇即以“泰山发秋潦,东鲁数州没”点明了洪水的肆虐,紧接着“及兹黄河交,南徐更汤割”进一步渲染了洪水泛滥的情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水灾肆虐、生灵涂炭的悲惨世界。

“我乘归船来,引缆行木末”一句,诗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自己乘坐归船,穿行于洪水之中的情景,既表现了对自然灾难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高原尚为沈,低土焉得遏”则通过对比,强调了洪水的威力,无论高处还是低地,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脚步。

“夜来泊溪岸,寒螀啼冷月”描绘了夜晚的凄凉景象,寒蝉在冷月下哀鸣,营造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而“鸿雁无宁宅,蛟蜃有深窟”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动荡不安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秋成一月浸,百草俱烂物”进一步描绘了洪水带来的破坏,一个月的时间就让丰收的景象化为泡影,百草凋零,万物枯萎,展现了洪水对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力。最后,“客中视此意,忧事贯华发”表达了诗人面对灾情时的深深忧虑,以及由此产生的白发苍苍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灾难的深刻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0)

揭祐民(元)

成就

作品:《盱里子集》。

经历

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 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
  • 籍贯:广昌

相关古诗词

中原道上次欧阳齐汲韵

中原七郡地,气厚风还淳。

天分涧瀍水,路入河洛春。

圣贤所经营,绳准相均平。

六合昔有隔,一观恨无因。

怀哉此盛区,理者皆先民。

曾经龙虎啖,重为狼羊贫。

大若斡元化,细物涵深仁。

一士行其间,鞍马犹逡巡。

解带思古道,题诗清路尘。

望迷黄河北,欲度正怆神。

遗黎当道隅,涕说青城滨。

青城不可说,回首伤天津。

形式: 古风

瘠马图

念汝出塞下,四蹄疾如飞。

半夜驰临关,气夺戎王围。

被铁踏河冰,几度向武威。

将军事百战,腾力不顾肥。

祇今饮渭流,齿老不任鞿。

坡寒暮风酸,碛瘠春草微。

百感画者意,要见骏骨稀。

但看古英贤,工苦常寒饥。

形式: 古风

绣妇行

回文未动机心忙,幼时学刺双鸳鸯。

渐摹小景作芦雁,稍引初智成麇獐。

几回停线望长晷,年深勾拨入教坊。

宫罗裁就绣御用,伴伍推让尊前行。

一丝欲理三涤手,龙凤密凑云分光。

臂垂枯木挂猿狖,眼注寒水明鹙鸧。

瘖瘖蜩蝉壳未脱,栉栉蚕腹丝为僵。

晴天日杲等馀事,清夜膏继争毫芒。

鸣机裂下绷忽解,掴掴一弗声闻廊。

千秋万岁奉圣王,若比倚市真谁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泽民分灵祠乐歌

山为钩曲藏神宫,拂天云旗扬灵风。

云何巫阳招之东,乘彼赤罴驾文熊。

飘然遨游顾环雍,帝裔队仗王仪容。

手挟垂矢并和弓,下庭考鼓兼鸣钟。

铜槃白雉血在中,淋漓酒肴荐和雍。

引接我士俱登庸,上天翩翩策飞龙。

酹神一心谢惠蒙,祈与万世昌文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