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誇一千载,汎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石犀行》。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古蜀太守刻石立三犀牛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规律和人为干预的思考。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古代蜀地的太守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而刻石雕塑成三犀形象的牛。这里既展示了人与自然力量对比,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野心和自负。

接下来的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则表明尽管人类有种种试图控制自然的方法,但终究无法改变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比如长江的水总是向东流去。这两句诗强调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

在 "蜀人矜誇一千载,汎溢不近张仪楼" 中,诗人指出了蜀地人民对于这一古迹的自豪,以及他们对历史人物张仪(战国时期著名谋士)的纪念。这里也间接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历史沉积的感慨。

随后的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则是说到了当年因为修建水利工程而引发的灾害,诗人认为这可能会让古代的神灵感到羞愧。这两句通过具体事件,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问题。

在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中,诗人描写了人们为了对抗洪水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这里通过堤防和木石的形象,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斗争的艰辛。

接着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明君主制定合乎天道法律的赞美,以及对现代世人试图通过迷信和巫术干预自然的一种批判态度。

而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则是诗人的感慨,认为那些雕刻牛形象的石犀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逝。

最后两句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诗人希望能够有一位英雄人物能够调整宇宙的秩序,使自然界恢复平衡,从而避免洪灾和疾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写,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历史、自然规律和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杜甫在这里展现了他独特的哲思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式: 古风

示从孙济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立秋后题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龙门阁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

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

滑石攲谁凿,浮梁袅相拄。

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

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

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

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形式: 古风 押[麌]韵